“自動駕駛+物流”是個被忽視的市場?
時至今日,沒人會懷疑,在觸手可及的未來,自動駕駛會形成一個難以估量的龐大市場。
而當終點的旗幟如此明顯,賽道也就變得格外擁擠。過去幾年,無論各大傳統(tǒng)車廠,科技巨頭還是林林總總的供應商,都在以一種軍備競賽的心態(tài)開足馬力,在自動駕駛的路上跑馬圈地。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或許是在科技媒體的過度洗禮之下,當我們在談論自動駕駛時,約等于就是在談論乘用車的自動駕駛,但事實上,在分食自動駕駛這盤裹挾著巨大利益的奶酪時,不同團隊其實早已厲兵秣馬,在不同路面上并行奔跑。
譬如按照不同場景:有人盯準乘用車市場,就有人覬望商用車市場;有人希望讓自動駕駛穿梭于鬧市之間,就有人希望讓自動駕駛卡車來往于高速路的兩端,或者在港口碼頭等封閉低速環(huán)境下默默耕耘;有人專攻城市,就有人轉戰(zhàn)農田……總之,自動駕駛對人類的福祉,會出現在不易被大眾察覺的場景。
舉個具體的例子,物流。
如果你看過《集裝箱改變世界》就會知道,在20世紀人類各種眼花繚亂的發(fā)明里,集裝箱勢必占有一席之地,它讓人類物流體系標準化,形成了巨大的規(guī)模經濟和網絡效應,讓從A地到B地的貨物運輸成本忽略不計,并最終成為全球貿易爆發(fā)的基石,從那一刻起,物流系統(tǒng)也被視作全球貿易的毛細血管。
盡管如今很難有哪項物流技術能與集裝箱相提并論,但令人欣喜的是,在經歷了人工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階段之后,物流行業(yè)正在進入到整合各項傳統(tǒng)科技與新興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為引導的智慧化階段。無論是運輸,倉儲還是配送環(huán)節(jié),幾乎都正在被你所熟知的各種黑科技所加持,譬如在運輸環(huán)節(jié),產業(yè)界就非常相信:自動駕駛將在經濟成本和配送效率上做出巨大貢獻。
嗯,在我看來,由于遠離媒體聚光燈,自動駕駛在2B領域的摸索和進步,似乎有些被低估了。
當自動駕駛遇上高速公路
讓我們先從高速貨運的場景談起。
在過去的直覺里,自動駕駛率先落地的場景,大概率上會與“共享理念”融合。你可能已對如下想象倒背如流:在APP上預訂,一輛汽車自動駛來,帶你到指定地點,你下車,它自動去接下一單。在人們的期許中,共享自動駕駛汽車能大幅提升社會效能(私家車95%的時間處于停放中),改善自然環(huán)境,甚至打破工業(yè)時代城市規(guī)劃的枷鎖,重新釋放城市居民的自主權。
我當然相信,上述美好景致,終會變成現實——但若論商業(yè)落地的速度,共享模式,乃至整個乘用車市場,都不見得是排頭兵。最近幾年,產業(yè)界似乎正在扭轉共識:大概率上,商用車會比乘用車更快完成商業(yè)落地,在許多人眼中,自動駕駛卡車會比私家車更快實現規(guī)模量產。最近的GMIC上,我就聽智加科技PlusAI(硅谷無人駕駛公司)副總裁付強談到,當自動駕駛遇上高速公路,會幾乎會立竿見影地改變貨運現狀,讓這一相對枯燥的行業(yè)更為高效,經濟和安全。
這不難理解,如果說乘用車的最大屬性只是出行工具,貨車則更像是成本頗高的“生產工具”。角色上的差異,會讓后者對自動駕駛技術有更為迫切的需求,因為貨運行業(yè)通常只關注兩個指標:安全和成本,這兩點對自動駕駛技術都不是難事。
先說技術,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的完善需要數據的喂養(yǎng),相比于城市內部復雜的“網狀”路線,貨車在高速路上是“線狀”行駛,道路環(huán)境單一且相對封閉,這種從A到B的重復線路會讓數據不會被過渡稀釋;另一方面,由于更多是“生產工具”,貨車的用戶體驗也不用像乘用車那么復雜,對算法的要求相對較低,也更有利于量產。
而貨運公司擁抱自動駕駛的真正理由,是它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利潤低,成本高(尤其人工成本)是貨運領域的最大痛點,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早已讓其快速成為物流運輸大國,中國擁有超過700萬輛長途重卡和1600萬重卡司機,整體物流業(yè)占GDP比重將近17%,其中公路運輸占比70%,有人曾算過一筆賬,僅以1600萬干線運輸司機為例,如果能減掉一半,按一名司機年薪12萬算,這就已是個萬億級別市場。而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油耗在干線運輸成本中也占有較大比例,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預期能減少約15%的油耗成本。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7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
10 瘋狂智駕,踩下“剎車”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4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lián)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