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的戰(zhàn)國時代:期待馬路天使而非馬路殺手
不過,美國的許多州已經(jīng)開始積極主動地為半自動和自動駕駛車輛制定法規(guī)。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在最新研究中發(fā)現(xiàn),美國22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qū)已經(jīng)通過了有關無人駕駛的法律,其中10個州的州長已經(jīng)頒布了有關無人駕駛汽車的行政命令。
但因為這些法律是由各州通過,而不是由聯(lián)邦政府決定,所以它們各自有所不同。比如,美國田納西州將無人駕駛車輛系統(tǒng)指定為“車輛操作員”,而德克薩斯州則表示,無人駕駛車輛的操作員必須是“自然人”。
要使無人駕駛車輛能更廣泛地應用,美國需要在聯(lián)邦層面上制定更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否則,當無人駕駛車輛穿過州界線時,可能需要改變操作方式,或變得無法運轉。
“我們不是在挑選贏家或輸家。市場將決定什么是最有效的方案!泵绹煌ú块L趙伊蓮說。克里斯則認為這種觀點可能有助于刺激創(chuàng)新,但它也意味著無人駕駛車輛目前在跨國基礎上還沒有一條清晰的可運營之路。
英國政府則在今年表示,希望無人駕駛能在2021年進入商業(yè)運用,并為無人駕駛測試制定新的實踐守則。不過,該守則將會在基于逐個案件的基礎上做出決定,以確保安全。
各大科技巨頭和傳統(tǒng)車企:誰持無人駕駛技術牛耳?
而要說到“天時”,現(xiàn)在則可謂是各大科技巨頭、汽車廠商和資本為無人駕駛技術摩拳擦掌、加油助威之時,勢必要將無人駕駛技術打造成其囊中的一把利劍,唯恐錯過了這個風口,從此與這條富有前景的道路漸行漸遠。
據(jù)美國記者克里斯汀·默瑟和湯姆·麥考利八月初在《哪些公司在生產(chǎn)無人駕駛汽車》一文中總結——汽車制造商福特、寶馬、特斯拉、沃爾沃、梅賽德斯·奔馳、奧迪;科技公司谷歌、百度、蘋果、英特爾、英偉達;手機制造商華為、三星等二十家公司都已開始研發(fā)無人駕駛車輛和用于支持該技術的手機應用。
谷歌在約15年前決定參加2004年第一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挑戰(zhàn)賽時,已經(jīng)開始了其無人駕駛車輛研發(fā)的探索。自1966年以來,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本身也參與了無人駕駛車輛研究。
兩年前,帶著將來會成為共享出行服務領先提供商的期望,Google無人駕駛部門發(fā)展成為獨立的Waymo公司。據(jù)瑞銀估計,到2030年,全球共享出行領域的價值將達到近3萬億美元;谶@一預測,Waymo如今價值約為1750億美元。
Waymo未來要到達無人駕駛市場的策略為四管齊下:共享出行、無人駕駛卡車、無人駕駛個人車輛以及無人駕駛公共交通。以共享出行領域為例,目前每英里的服務成本約為2美元。未來當無人駕駛車隊降低對人類駕駛員的需要時,服務成本可以被降低到每英里0.7美元。
蘋果公司也在近日達到了無人駕駛領域的一個“里程碑”。雖然是比較讓人擔心的撞車事故,卻也由加利福利亞州機動車輛管理部門顯示,蘋果公司目前有66輛無人駕駛車輛在加利福利亞州進行測試;Waymo公司有88輛;特斯拉則有39輛。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認為,“自動化是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弊阋娖鋵o人駕駛項目的重視。
【結束語】
無人駕駛車輛正在到來的路上。當前有許多科技公司和汽車制造商正在投資、建造和準備這項技術。當然,這個領域的早期投資者會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也會在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真正普及時受益。但將圍繞在無人駕駛汽車周圍的所有樂觀主義和一些現(xiàn)實主義結合起來,也是有益的。
目前看來,無人駕駛技術天時、地利和人和的條件還沒有完全就位,但我們看見其正在向前推進的道路上。從完全人工駕駛、到半自動化、再到完全自動化駕駛,或許還需要數(shù)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技術會不斷被驗證,市場和用戶習慣也會不斷被培養(yǎng)。
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遵循“一切以生命安全為先”的原則。換句話說,與新型的“馬路殺手”相比,更讓我們翹首以盼的,是“馬路天使”。
文|懂懂筆記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4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5 國產(chǎn)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