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比亞迪的矛與歐盟的盾

2024-09-20 13:38
幫寧工作室
關注

編譯 | 楊玉科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如果你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駕駛一輛燃油車,那么第一次踩下電動汽車油門時的感覺,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

 

54歲的凱文·伍德(Kevin Wood)住在英國漢普郡,去年他購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輛電動汽車——比亞迪Atto 3。此前,伍德了解到,他可以通過雇主租賃一輛電動汽車,并且可獲得稅收減免。他嘗試邁出大膽的一步,購買一輛電動汽車。

 

最終的決定似乎更為激進,因為他選擇的車由中國生產。現(xiàn)在,10個月過去了,他仍然對這款跨界車的續(xù)航里程、操控性、舒適的座椅、后備箱空間和聲控天窗等甚感滿足,“它真的是一輛開起來很迷人的車”。

 

在試駕Atto 3之前,伍德從未聽說過比亞迪,但這家中國車企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像伍德這樣的用戶。

 

進入歐盟和英國市場不到2年里,比亞迪通過電視、廣告牌投放廣告,還通過車展上的C位,以及贊助202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不斷尋求在這兩個市場快速擴張。到明年年底,比亞迪計劃將其在英國的銷售和服務網(wǎng)點,從60個增加一倍至120個。

 

比亞迪的野心顯然激怒了那里的政治家們。歐盟正在考慮對上汽集團、吉利和比亞迪分別征收35.3%、18.8%和17%的額外關稅,這些關稅都是在進口汽車10%常規(guī)關稅基礎上征收。英國可能也會效仿。

 

像比亞迪這樣的中國公司,即使沒有關稅,也在歐洲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戰(zhàn)斗。隨著電動汽車需求的減弱,電動汽車銷量正在下降。消費者仍然對電動汽車持懷疑態(tài)度,有證據(jù)表明,他們對中國制造的汽車尤其懷疑。

 

尼爾森IQ公司(NIQ)專門進行消費者研究與零售監(jiān)測,該公司汽車咨詢師伯特·利寧(Bert Lijnen)表示:“也有評論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的質量實際上非常好,但還有很多疑慮。”

在歐洲百姓中的口碑

 

伍德購買比亞迪的行為,多少讓他在英國顯得有些另類。盡管其2023年全球銷量超過了特斯拉,但比亞迪在歐洲的銷量不到1.6萬輛,在英國的銷量不到4000輛。

 

比亞迪在中國的電動汽車,定價非常激進:Atto 3的售價約為人民幣13.73萬元(折合1.9萬美元),海豹的起價為人民幣17.98萬元(折合2.5萬美元),而普通版海鷗的售價為人民幣7.2萬元(折合1萬美元)。

 

不過,這些產品漂洋過海來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后,價格就變了很多,例如,海豹在英國的售價略低于4.6萬英鎊(折合6萬美元)。

 

比亞迪以廉價汽車而著稱,這意味著潛在歐洲買家會保持警惕。

 

在彭博情報最近的一項調查中,約74%的受訪者對購買中國品牌的汽車表示擔憂,主要是三方面:質量(占25%)、安全(占14%)和中國技術(占17%)。

 

彭博情報寫道,中國品牌必須與歐洲本土品牌的高忠誠度相抗衡,另外還要抗衡那里的電動汽車需求放緩——即便是本土品牌,也在艱難應對。

 

在對比利時消費者的一項調查中,伯特·利寧發(fā)現(xiàn),那些最不可能購買中國汽車的人,最常提到的是對這個國家的不信任,而不是對汽車產品的具體擔憂。這份研究首先向消費者展示中國汽車的廣告,并掩蓋其原產國。人們的反應通常是積極的——直到原產國被披露。

 

不過,英國充電咨詢公司EV Driver創(chuàng)始人格雷夫(Linda Grave)表示,直接讓電動汽車愛好者試駕一下比亞迪,許多對聲譽的擔憂就會煙消云散。

 

格雷夫說:“很多人都說,比亞迪海豹和海豚代表物有所值,其車內構造似乎特別好。在車里的那種感覺……感覺你花的錢得到了超值回報。”

41歲的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來自英國西薩塞克斯,他一直自稱是“汽油迷”,不過后來變成了電動汽車的粉絲。他最近開始駕駛一輛通過雇主租賃的比亞迪海豹。哈里斯之前租過一輛沃爾沃XC40電動汽車,但他被海豹的運動風格所吸引。

 

“交車時,我的老板和我在一起,當它被送到時,老板說‘哇,我真的印象深刻’。”哈里斯說。“我認為它打開了人們的思想……我想這款車的出色表現(xiàn)和制作質量,讓人感到措手不及。”

 

事實上,從一輛汽油驅動的汽車跨越到比亞迪的海豹,那種感覺,更像是從一輛蒸汽火車跨越到一艘宇宙飛船。這款轎車擁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加速和漂亮的功能,比如從縱向到橫向旋轉的屏幕、擋風玻璃速度顯示和全景車頂。真皮座椅和藍色麂皮內飾面板,給了海豹一種毛絨的感覺,與以往對中國汽車的刻板印象一點也不一樣。

 

海豹的300英里(480公里)續(xù)航讓人放心。海豚的續(xù)航里程也有250英里,而Atto 3的續(xù)航里程為260英里。它們都在歐洲安全評級中獲得了最高分。

 

比亞迪在英國和歐洲的命運,將部分取決于其未來的定價。美國和加拿大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超過100%的關稅,歐盟將于下周投票決定是否正式征收關稅。目前還不清楚比亞迪和其他中國品牌是吸收關稅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雖然比亞迪的車型在這些市場并不便宜,但它們很有競爭力。在汽車市場AutoTrader上,海豹在英國的售價約為4.5萬英鎊(折合5.6萬美元),比特斯拉Model 3便宜4000英鎊。如果失去價格優(yōu)勢,“可能會給人們邁出第一步和嘗試新事物帶來一些問題”,利寧補充說。

 

但即便擁有價格優(yōu)勢,比亞迪也可能發(fā)現(xiàn),提高自己在歐洲購車者中的聲譽,對實現(xiàn)擴張目標至關重要。在過去的70年里,日本和韓國汽車在歐盟也曾受到質疑,直到消費者意識到豐田和起亞生產的是合適的汽車。如今,在歐洲銷售的新車中,有四分之一來自亞洲品牌。

 

比亞迪可能受益于快速發(fā)展的電動汽車市場,這個市場迅速加入了其他新興汽車制造商,并加入了一些老品牌的新車型。許多消費者已不再關注哪些公司或國家生產哪些汽車——路虎由一家印度公司所有,名爵現(xiàn)在是中國公司,沃克斯豪爾是法國公司,許多特斯拉車是在中國生產的。

為何難以打入西方市場

 

盡管比亞迪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但這家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進入西方汽車市場方面,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zhàn),盡管它擁有一些與西方電動汽車制造商相比的競爭優(yōu)勢,比如專有的電池技術、內部零部件制造、獲得必要的原材料以及中國政府的支持。

 

阻礙比亞迪進入西方市場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場需求疲軟、銷售目標遠大、定價策略有缺陷、西方國家監(jiān)管調查、對質量的擔憂,以及大量進口后調整和維修的必要性。

 

第一,歐盟征收關稅。

 

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啟動對中國政府向電動汽車行業(yè)提供的補貼調查,指責該補貼扭曲了市場。歐盟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趕上中國為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提供的大量補貼和稅收優(yōu)惠。

 

2024年7月4日,歐盟委員會在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聲明稱,根據(jù)其反補貼調查結果,將對上汽、比亞迪、吉利征收臨時關稅。

 

在現(xiàn)有關稅10%的基礎上,3家被抽樣調查的中國公司被征收額外關稅——上汽加征37.6%,吉利19.9%,比亞迪17.4%。

 

其他未被抽樣的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配合調查的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而不配合的公司將面臨37.6%的額外關稅。

 

臨時關稅于今年7月5日開始實施,最終關稅將于今年11月開始征收。除非中歐雙方達成某種替代解決方案,或者歐盟成員國的特定多數(shù)阻止最終舉措。

 

據(jù)彭博社9月10日報道,歐盟將降低對中國制造電動汽車征收的額外關稅。上汽集團關稅稅率將從36.3%降至35.3%,吉利從19.3%降至18.8%,特斯拉從9%降至7.8%,比亞迪17%稅率保持不變。

 

第二,質量擔憂。

 

對電動汽車質量的擔憂,顯著影響著消費者的認知度和采用率。這些問題通常包括電池壽命和退化、充電基礎設施的可靠性、車輛續(xù)航、制造質量、軟件錯誤和更新以及安全問題。

 

比亞迪經常面臨與人們對其汽車質量的看法有關的挑戰(zhàn)。對該公司來說,克服對中國制造汽車質量的刻板印象和先入為主的觀念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歐洲這樣的將某些地區(qū)視為優(yōu)質汽車質量基準的市場。

 

盡管電動汽車與傳統(tǒng)汽車一樣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電池起火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tǒng)問題等引人注目的事故,可能會加劇潛在買家的安全擔憂。如何在各種國際市場的安全和監(jiān)管標準的復雜環(huán)境中生存,是一項重大挑戰(zhàn)。

第三,電池壽命和充電基礎設施。

 

電動汽車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電池的耐用性和效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電池的充電能力可能下降,這可能影響汽車的續(xù)航里程和整體性能。

 

消費者主要關注更換電池的潛在成本和環(huán)境影響。隨著充電站網(wǎng)絡的擴大,充電站的可靠性和充電過程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充電設備故障、充電速度慢、某些地區(qū)覆蓋不足等問題,可能阻止?jié)撛诘碾妱悠囐徺I者。

 

第四,物流與供應鏈。

 

建立本地供應網(wǎng)絡,需要高效的物流和運輸基礎設施,以確保及時交付組件和材料。為了有效競爭,中國汽車制造商需要投資建設強大的經銷商和服務中心基礎設施。

 

比亞迪在優(yōu)化供應鏈物流方面可能會遇到挑戰(zhàn),為零部件和材料尋找可靠和高質量的本地來源也可能具有挑戰(zhàn)性。它必須謹慎選擇和評估潛在的供應商,以確保他們符合質量標準,并提供穩(wěn)定的供應。

 

發(fā)展一個全面的分銷和服務網(wǎng)絡,尤其是在一個由老牌競爭對手主導的地區(qū),是一項重大挑戰(zhàn)。在匈牙利這樣的國家開展業(yè)務,固有的文化和語言差異是比亞迪必須克服的挑戰(zhàn),必須與當?shù)毓⿷毯屠嫦嚓P者建立牢固的聯(lián)系。

第五,制造質量和軟件。

 

最近的報告顯示,從中國出口的汽車在到達目的地時,需要進行各種維修和調整。運往日本的汽車出現(xiàn)過劃痕,而運往歐洲的汽車被發(fā)現(xiàn)過有霉菌。

 

此外,一些用戶報告了電池問題和其他一些小麻煩,包括車輛12V電池頻繁放電,GPS提供不準確的方向,以及車輛的墊圈、雨刷系統(tǒng)存在問題。

 

先進的電動汽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軟件的一系列功能,如駕駛輔助功能、電池管理和信息娛樂系統(tǒng)。軟件漏洞和頻繁更新的必要性,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并導致對車輛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擔憂。

 

第六,廣泛的修復。

 

比亞迪在國際市場上的汽車曾發(fā)生多起質量問題,除了運往日本的汽車出現(xiàn)劃痕、運往歐洲的汽車出現(xiàn)霉菌,還有泰國的油漆和塑料脫落問題。 此外,在馬來西亞,由于12V電池問題,一輛車在維修后無法啟動,比亞迪迅速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些事件凸顯了比亞迪在擴大全球業(yè)務的過程中,在物流和質量控制方面遇到的挑戰(zhàn)。

第七,定價策略。

 

比亞迪汽車在海外的定價高于國內,削弱了該公司相對于更知名品牌的價格競爭力。在比亞迪主要的歐洲市場德國,其出口旗艦車型Atto 3的售價已超過4.1萬美元,比亞迪希望借此提高利潤率。

 

相比之下,同樣一輛比亞迪汽車,在中國的售價不到2萬美元。這一定價策略使得Atto 3的價格僅比大眾的一款類似車型ID.3緊湊型跨界電動汽車低5%,此前這兩個品牌都實施了降價。

 

比亞迪正考慮在墨西哥建立工廠,已在美國邊境以外推出了售價2.1萬美元的海豚電動車。在中國制造并進口到美國的汽車,要加100%高額關稅。相比之下,根據(jù)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xié)定,在墨西哥使用中國零部件組裝的汽車,只需要繳納2.5%的名義關稅。

 

第八,銷售目標。

 

歐洲電動汽車銷量的下降,可以歸因于更廣泛的經濟挑戰(zhàn)?傮w而言,盡管電動汽車的成本在下降,但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正在下降。

 

歐洲一位高級管理人員表示,由于需求疲軟和質量改進的需要,為歐洲設定的目標通常無法實現(xiàn)。

 

到2023年底,比亞迪在歐洲的乘用車庫存超過1萬輛。這些汽車面臨著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歐盟內的銷售認證即將到期,逾期可能導致它們無法在歐洲銷售。

 

盡管比亞迪擁有強大的技術和制造能力,但雄心勃勃的銷售目標、與市場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定價策略、監(jiān)管審查、質量問題和物流挑戰(zhàn)等因素,阻礙了它向西方汽車市場的擴張。應對這些多方面的挑戰(zhàn),需要對市場動態(tài)、消費者偏好和監(jiān)管格局有細致的了解,這凸顯了比亞迪全球雄心的復雜性。

關稅是歐洲救命稻草?

 

隨著歐盟執(zhí)委會對零排放汽車征收關稅,政客們正在發(fā)起拯救內燃機的運動。

 

歐洲希望給其備受珍視的汽車行業(yè)一個喘息的機會,因為該行業(yè)正在經歷一場痛苦的、歷史性的轉向電動汽車的過程。面臨風險的,是一個擁有1290萬員工的行業(yè),占歐盟GDP總量的7%,而且越來越落后于中國同行。

 

然而,臨時關稅只能給中國汽車制造商設置了減速帶,但不是路障。

 

乍一看,歐盟的臨時關稅似乎是歐洲汽車業(yè)的救命稻草,事實上,關稅的作用可能不夠大,而且可能傷害西方汽車制造商。

 

歐盟委員會表示,截至2023年9月,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占歐洲銷量的25%,而2020年僅為3.9%。這一數(shù)字包括中國企業(yè)比亞迪和上汽集團,也包括在華擁有制造業(yè)務的西方品牌,如特斯拉和寶馬。

 

新關稅并沒有給歐洲汽車制造商的前景帶來任何光明,至少在投資者眼中是這樣。根據(jù)LSEG的數(shù)據(jù),自歐洲于2023年9月首次提議關稅以來,雷諾、保時捷、Stellantis集團、大眾汽車集團、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的估值幾乎沒有變化。

 

由于電動汽車在歐洲的現(xiàn)行價格遠高于中國的,低成本進口商有緩沖來吸收關稅。而且比亞迪只面臨17%的關稅。榮鼎咨詢(Rhodium)的分析師們認為,即使考慮到運輸成本和近30%的關稅因素,該公司還能以高于中國的價格,出售海豚系列等關鍵品牌。

 

關稅還可能激勵中國企業(yè)在歐洲或附近地區(qū)建廠。這對匈牙利、土耳其和其他低成本經濟體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但對歐洲汽車制造商來說卻不是。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將侵占他們的制造業(yè)地盤,且規(guī)模更大,并能獲得廉價電池。

 

瑞銀(UBS)分析師認為,通過在低成本的歐洲經濟體建廠,比亞迪仍有可能比西方廠商享有25%的成本優(yōu)勢。

更大的問題是,關稅對歐洲集團的傷害,可能與幫助一樣大。許多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生產汽車,然后把它們出口到歐洲,比如雷諾的達契亞品牌和寶馬的iX3——事實上,在歐洲銷售的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中,有一半以上來自西方汽車制造商。這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也支付給歐盟的關稅,但沒有比亞迪們所享有的低成本緩沖。

 

歐洲進口商要么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將損害他們的市場份額;要么削減從中國的進口,使其更難達到歐洲的電動汽車目標。此外,中國可能報復。對歐洲進口產品征收反關稅,可能損害保時捷和寶馬等向中國出口高端汽車的公司。

 

布魯塞爾和其他國家的政府可以有幾種選擇。一種選擇是征收更多關稅來懲罰中國企業(yè),比如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池。然而,鑒于歐洲大陸對中國技術的依賴,這會阻礙歐盟對交通運輸脫碳的努力。

 

另一個選擇,是為歐洲汽車制造商和電池供應鏈提供更大、更明確的補貼。然而,這可能招致中國更為激進的回應。

 

更激進的做法是,歐洲可能放棄其綠色目標,比如到2035年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雄心。這可以幫助西方玩家通過保持盈利能力,來抵御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

 

但這將對歐洲大陸的計劃——到2030年將總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減55%,造成重大影響。此外,汽車制造商可能會推遲在環(huán)保方面的投資,導致其最終甚至會進一步落后于中國。

 

(本文部分內容綜合Automotive News、Reuter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Politico報道,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原文標題 : 比亞迪的矛與歐盟的盾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智能汽車網(wǎng) 獵頭職位 更多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