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問界“起死回生”?余承東離“遙遙領先”還有多遠?

2023-10-08 11:40
牛刀財經
關注

文丨南梁

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

華為的手機產品迎來了新的里程碑,余承東的“造車”卻遙遙無期。

發(fā)布會上常常提起的“遙遙領先”,介紹產品總拉踩對手,這讓余承東的“余大嘴”名號被眾人所知。在一次專訪中,余承東回復了對于“余大嘴”這個稱號的看法。“我有時候說話可能看起來不太謙虛,其實是給團隊提要求必須做到,給自己不留后路,背水一戰(zhàn)。”其繼續(xù)笑道:“我當時吹下的牛,后面都基本實現(xiàn)了。”

前段時間,華為Mate 60 Pro手機悄悄開售,這也預示著華為再次跨越一道困難。手機上吹的牛,余承東都實現(xiàn)了,但在“造車”上吹的牛,為啥這么難實現(xiàn)?

一直以來,余承東對于“造車”都有著極高的熱情。10月6日,余承東在朋友圈發(fā)布問界新M7“大定”數量破7000,再創(chuàng)新高的消息,并感慨道:“起死回生,真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汽車業(yè)務如今的表現(xiàn)卻并不理想,業(yè)績、銷量都未能達到預期,華為內部關于造車的矛盾也多有發(fā)生。

作為華為的一員猛將,余承東認為華為造車是順應時代的,也堅定支持造車,但很明顯,他的“造車”夢,華為裝不下。

1、熱衷“造車”,效果不理想

9月21日,華為內部正式發(fā)文公布,光產品線總裁靳玉志被正式任命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而原本擔任這一職務的余承東則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一職。

這意味著,余承東會將更多的精力分給終端業(yè)務,而汽車業(yè)務的日常運營將更多由新上任的靳玉志管理。但即便如此,余承東在最新的秋季發(fā)布會上,仍明顯地表示出其對汽車業(yè)務的重視——其仍未放手汽車業(yè)務。

華為秋季新品發(fā)布會上,余承東只用了兩句話就略過了“先鋒計劃”,談到更多的反而是其他新產品,比如智能汽車。

余承東表示,問界新M7車型日均訂單已超1500單,今年12月全景智慧旗艦SUV問界M9將發(fā)布。“問界M9不僅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還是你在馬路上能見到的最強大的SUV,這就是業(yè)界里面我們常說的‘遙遙領先’。”

發(fā)布會上,余承的的三次“遙遙領先”,一次給了華為平板電腦,一次是與觀眾互動,最后一次則是給了智能汽車,可見汽車業(yè)務在余承東心中,是舉足輕重的。不僅如此,在10月1日問界甚至發(fā)布了一份“大定海報”來展示新M7車型的銷量。

其實,余承東對“造車”的熱衷,是有目共睹的。

一直以來,問界都是由賽力斯作為主導,華為則是擁有較高話語權,但在今年3月份,華為卻差點上演了一出“反客為主”的戲碼。

當時,在余承東的主導下,“AITO問界”更名成了“HUAWEI問界”,對外宣傳話術也從“華為深度賦能”改為“華為全面主導”。這表面上看來只是更名但在業(yè)內來看,這是華為加強汽車業(yè)務主導權的信號,也是將要越過華為“不單獨造車”理念的信號。

之所以是差點,則是因為余承東這一出“反客為主”的戲碼并未成功上演,華為內部對此舉并不認可。

電動汽車百人會年度論壇上,余承東直言:“本來我們希望以問界作為跨界合作的品牌,在它前面加上‘HUAWEI’,結果這兩天,我們公司又說要把‘華為’去掉。”

余承東繼續(xù)強調:“無論如何,我們想推行生態(tài)聯(lián)盟的本質沒有變。未來智選模式下幾家合作伙伴推出的車型并不會有沖突,仍然會合力建設生態(tài)聯(lián)盟,把車廠的產能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

而余承東之所以在華為的底線瘋狂試探,恐怕不僅僅在于其對“造車”的狂熱。從目前來看,在華為的一眾業(yè)務中,汽車成了唯一仍在虧損的業(yè)務。

2022年,華為汽車業(yè)務的營收為20.77億元,相關研發(fā)支出超103億元,也就是說這項業(yè)務凈虧損高達82億元,而“華為生態(tài)聯(lián)盟”則是實現(xiàn)余承東的汽車業(yè)務盈利期望的利器——華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xiàn)盈利。

“商業(yè)變現(xiàn)”成了余承東常常掛在嘴上的詞,余承東對于盈利的急迫,是肉眼可見的。

但自2023年以來,在價格戰(zhàn)的沖擊下,問界汽車前5個月累計銷量1.97萬輛,月均不足4000輛,之后兩個月甚至沒有單獨披露銷量。

銷量“啞火”,上揚勢頭一去不返。

如此壓力下,余承東會“著急”也在所難免。數智前線報道,賽里斯內部人士透露:今年定下的目標是26萬臺。業(yè)內人士認為:“余承東自己急了,定的目標都比較高。”而問界汽車更名一事,或許余承東希望能借此扭轉汽車業(yè)務虧損的局面。

2、“余大嘴”,是狂言也是目標

余承東是個敢拼敢闖的人,所以他在華為明確宣布“不造車”時,仍有膽量試探公司底線。

其實,余承東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其曾在訪談中表示,自己出生后是喝面糊糊長大的,甚至一度奄奄一息,村子里很窮,小孩子冬天凍傷也是常有的,之后上了學也沒什么錢吃飯,連幾分錢的菜也舍不得買,甚至一度餓暈。據其自述,那些舍不得賣飯的錢,最后都去買了書本,用來學習知識。

余承東坦言:“我人生中的最大決定,是選擇繼續(xù)上高中。”為了繼續(xù)讀書,他就和父親商量,在農忙時當農民,農閑時讀書,甚至在高考前他仍要幫家里干農活。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余承東以當年全縣高考理工科第一的成績考入西北工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任職老師一職的他仍繼續(xù)自學,最終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

當然,養(yǎng)成他敢想敢拼的性格不只是因為這些經歷,還有其很喜歡打架,只要有其他孩子惹到他,他就一定會回擊,而且打起來不要命。

而這一系列的特質,尤其適合早期還在開疆拓土、攻城拔寨的華為。

1993年,余承東去深圳做項目,也是在那時巧合之下加入了華為。據悉,當時其身邊反對的人不少,有因其性子太烈而反對的,也有因華為規(guī)模小容易倒閉而反對的,但余承東明顯不太聽勸。余承東在24歲正式加入了華為,任職華為第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的開發(fā)人員。

當時的華為產品尚在交換機階段,項目不僅達到預期,余承東也升為主任,但其卻覺得搞3G更有前景,想要轉換賽道,可這一想法在當時要想實現(xiàn)絕非易事,技術門檻高、巨頭壟斷、研發(fā)燒錢,很多人對此并不看好。

在任正非的支持下,余承東雖然經歷不少挫折與反對的聲音,終于在歐洲打響了名頭。之后其又開發(fā)出可以共享2G、3G、4G的第四代基站,并確立了華為在業(yè)內的地位。

由于其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子,在愣頭青之后,余承東又有了新名號“余瘋子”。其曾坦言:“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性格東沖西撞,一不小心可能就樹敵了。”

2011年,余承東接手華為手機業(yè)務。當時的華為手機還沒有如今的名氣,出貨量不斷下滑,歷任負責人也未能改變這種局勢。余承東上任后,砍掉了很多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型號,并揚言:“華為手機三年內成為世界領先手機終端廠商,銷售目標會一年翻3倍。”也是這一句話,余承東得了個“余大嘴”的名號。

雖說其吹了不少牛,但卻都一一實現(xiàn)了,如今華為新戰(zhàn)略初定,余承東又要披掛上陣。

相比之下,其熱衷的“造車”,卻仍面臨無數反對的聲音,不同于當初任正非二次改口同意的造手機,在“造車”一事上,任正非似乎否決的很堅定。

3、“口無遮攔”的激進派?

在問界改名無果后,今年3月31日,一份為期5年的新禁令出現(xiàn)在華為內部——《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任正非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xiàn)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這一份重申的聲明,無疑是拍在余承東臉上的警告。

其實早在華為2018年討論是否造車時,余承東就是堅定的“造車派”。

當時,華為的手機業(yè)務受挫,而消費者業(yè)務是華為三大板塊中唯一一個既掌握研發(fā)又自配銷售隊伍的部門,更是為華為提供了過半的收入占比,手機被制裁,就需要新的產品代替這一部分的空白,團隊與渠道商也需要新的出路,余承東只好把更多的賭注壓在汽車業(yè)務上。“手機是一個高頻、剛需、海量和高價值的產品,唯一能夠彌補這個產品供應缺失的只有智能電動汽車。”彼時的余承東這樣說到。

尤其在蘋果造車成為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小米等競爭對手也相繼入局造車的背景下,余承東很難不急。

但即便如此,華為最后的決定依舊是“不造車”。在華為車BU交由余承東后的一個月,任正非簽發(fā)了《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yè)務管理的決議》文件,明確“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并給出了3年禁言期限。

曾同樣站在“造車派”的徐直軍在2021年對外透露,華為內部當時只剩下余承東還不服氣,還在想造車,“但他只有一票。對于華為高層團隊而言,很清楚在求生階段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但在余承東看來,任正非想讓華為做汽車圈的另外一個博世或大陸,這個目標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為華為做的是軟件、算法、云、芯片,這些軟的智能化增量的東西,很難像博世和大陸那種剎車、轉向等自動的標準化部件那樣大規(guī)模地去賣,甚至在公開場合直言:“任總的方向錯了,博世路線不行。”

相比之下,任正非顧慮的是汽車廠商被堅守卻被余承東低估了的“靈魂”,以及對華為的警惕。畢竟,在華為的發(fā)展史上,其又當供應商又當競爭者的情況并不少見。這種情況下,即便弱勢的賽力斯依舊多次宣誓主權,廣汽更是拒絕了華為的合作。

在余承東逼近車企底線被反彈后,再次聲明“華為不造車”的態(tài)度是有必要的。

不管任正非出于何種原因,“華為不造車”的這個決定令當時的余承東非常不甘心,并跑到3年前的舊帖子寫道:“這個時代變了,這(不造車的決定)只會讓我們更艱難!若干年后,大家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對一個行業(yè),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

在外界看來,這話說的多少有些口無遮攔,而余承東的“造車夢”也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只是如今華為的手機已經突破5G的封鎖防線,也不會像前幾年那樣依賴汽車業(yè)務,這種形勢下,余承東的“造車夢”該何去何從?

       原文標題 : 問界“起死回生”?余承東離“遙遙領先”還有多遠?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