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離扭虧越來越近,司機離賺錢越來越遠
最近,滴滴發(fā)布了離扭虧最近的一份財報:
今年二季度,滴滴實現(xiàn)總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52.6%;歸屬于滴滴普通股東的凈虧損為2.67億元,同比大幅收窄,經調整EBITA虧損1000萬元。
今年以來,滴滴已經連續(xù)兩個季度凈虧損收窄。
但近2000萬司機難以與之共情。司機數(shù)量井噴,抽成不降反升,出車時間變長了,賺得卻比以前少了。
《灣流經濟評論》認為:
網約車領域很難有用戶忠誠度,乘客習慣拍拍屁股走人。
價格戰(zhàn)是提升忠誠度屢試不爽的方法。
但平臺燒錢多年之后要盈利,所以把矛頭對準平臺、司機、乘客三方中司機。
于是,平臺在扭虧,司機在吃虧。
經濟形勢嚴峻,更是放大和凸顯了這種矛盾。
能夠大幅節(jié)約成本,實現(xiàn)平臺盈利的自動駕駛造車業(yè)務,離成熟還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此次扭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賣掉了持續(xù)燒錢的造車業(yè)務,現(xiàn)金流止損了,卻又失去了科技上的想象空間。
01 滴滴“虛假繁榮”?
今年二季度,滴滴實現(xiàn)營收488億元,同比增長52.6%;經調整EBITA虧損1000萬元,主要包括:
一、中國出行業(yè)務(包括網約車、出租車、代駕、順風車等),營收445億元,占總營收的91.2%,同比增長57%。經調整EBITA盈利14.4億元。
二、國際業(yè)務營收19億元,同比增長35.3%。經調整EBITA虧損2.4億元。
三、其他業(yè)務營收25億元,同比增長8.6%。經調整EBITA虧損12.1億元。
很明顯,如果沒有國際業(yè)務和其他業(yè)務上的虧損,滴滴就已經賺錢了。下面是滴滴這些年虧過的錢:
2021年,社區(qū)團購服務橙心優(yōu)選失敗。當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橙心優(yōu)選帶來了208億元的虧損;
2022年,主要是那筆高額罰款,還有出海的虧損。當年一季度,海外業(yè)務帶來近60億元的虧損;
2021-2022年,代號“達芬奇”的滴滴獨立造車項目,合計虧損34億元……
公司發(fā)展不能不嘗試,嘗試就有試錯成本。因此,滴滴需要不斷靠國內出行業(yè)務為其他業(yè)務板塊輸血。
國內出行業(yè)務的營收,主要靠平臺交易額(GTV)的拉升。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GTV為676億元,同比增長60.5%
這背后,又是疫后出行需求暴增、滴滴恢復新用戶注冊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交通運輸部的數(shù)據(jù),今年4-7月份,全國網約車訂單量為7.06億、7.35億、7.63億,8.21億,呈逐月增長的態(tài)勢。
8月,全國網約車訂單量達到了8.24億——這是自2020年10月交通部首次公布該數(shù)據(jù)后,全國訂單量最高的月份。
作為曾經占據(jù)市場份額90%左右的巨頭,滴滴自然站在了風口。
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的單量為26.74億單,同比增長47.7%;二季度日均單量達2940萬單,6月日均單量已突破3000萬單。6月22日端午假期首日,下載滴滴App注冊用戶超40萬。
不過,繁榮背后,也透露出一絲隱憂,主要體現(xiàn)在利潤上。今年二季度,核心的國內出行業(yè)務,營收445億元,經調整EBITA盈利14.4億元,利潤率(EBITA率,即EBITA/營業(yè)收入)為3.2%。
這樣的利潤率算低了。作為對比,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團4-6月經調整EBITA利潤率為43%;AMD一季度EBITA 利潤率為 12.7%。
而這3.2%的利潤率,還是滴滴自成立以來一輪接一輪的降本增效打出來的,非常不容易。
更要命的是,在這么低的基礎上,利潤率還是降了。這個數(shù)字,在2021年一季度是9.2%。
而且,滴滴中國出行業(yè)務的單均盈利能力也在下降。
二季度經調整EBITA盈利14.4億元,該時期滴滴核心平臺的交易量為26.7億單,所以單均盈利5毛4。
作為對比,去年二季度,經調整EBITA盈利12.6億元,該時期滴滴核心平臺的交易量為18.1億單,相當于一單賺7毛。
02 增長多來自“燒錢”?
為什么搭上了出行需求暴漲的東風,滴滴國內出行業(yè)務的利潤率還是下跌了?
最主要原因是成本的提升。
在司機端,二季度,滴滴國內出行業(yè)務經營成本(主要為司機分成和激勵)為414.3億元,同比上漲59.5%,環(huán)比上漲13.5%。也就是說,雖然單量、業(yè)務量上來了,但滴滴也要對應給司機支付傭金。
在乘客端,滴滴國內出行業(yè)務二季度市場營銷費用達到259.8億元,同比上漲6.8%,環(huán)比上漲23.6%。
讓滴滴如此下血本,是因為整個大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無數(shù)做餐飲的失敗者、失業(yè)的中年人涌入網約車市場,造成整個市場供大于求。
據(jù)統(tǒng)計,全國網約車駕駛證數(shù)量從2020年10月的255萬本,飆升到今年5月的558萬本,漲幅118.8%——這還只是登記在案的合規(guī)司機。
因為駕駛證和車輛證“雙證齊全”并不容易,所以真實接單的司機數(shù)量遠不止這些。
單單滴滴,司機的涌入量就非常大。
據(jù)滴滴財報顯示,2021年至今,滴滴全平臺活躍司機從1300萬人,飆升到1900萬人,兩年多時間憑空多出600萬名司機,漲幅46.2%。同時,滴滴國內活躍用戶的大盤漲幅才9%。
根據(jù)交通運輸部官網公布的月訂單量前十網約車平臺數(shù)據(jù)傳輸情況,2023年8月滴滴和花小豬的車輛合規(guī)率和駕駛員合規(guī)率分別處于倒數(shù)后兩位。
目前,已經有濟南、珠海、東莞、深圳、惠州等多地發(fā)布網約車行業(yè)風險預警,提示當前行業(yè)運力與需求趨于飽和,應當理性從業(yè)。
滴滴對涌入的新網約車司機“開閘放水”,還導致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8月10日,華商報大風新聞報道寧夏銀川18歲女生醉酒后疑被網約車司機性侵,媒體追蹤報道發(fā)現(xiàn),涉事網約車司機在滴滴旗下的花小豬平臺接單,車輛未取得網約車運輸證,屬于非法營運。
因非法營運導致的安全事件一直是滴滴的重大風險。滴滴在上市招股書中就曾將此作為重大風險披露,“如果我們平臺上的司機或車輛未能獲得許可,我們的業(yè)務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滴滴為了奪回因下架失去的市場份額,不得不大量補貼。
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滴滴的市占率達到了90%,去年下滑到74%,今年又通過發(fā)放一系列補貼,在一季度又拉升到76%。
歸根結底,做生意是要賺錢的。所以滴滴在具體的操作中,引發(fā)了司機的瘋狂吐槽。
首先是提高抽成比例。根據(jù)滴滴財報的計算口徑,可以把平臺銷售額在總交易額(GTV)中的占比看作滴滴整體的抽成比例。平臺銷售額≈GTV-司機收入-中間合作方收入。
二季度,滴滴國內出行業(yè)務GTV是676.18億元,平臺銷售額為118.34億元,因此抽成比例約為17.5%,環(huán)比提高了1.3個百分點。
注意,這是在交通運輸部“陽光行動”推動網約車平臺降低司機抽成的背景下完成的。
緊接著,滴滴在App恢復上架后,又甩出了三張“王炸”:
第一張是向司機兜售“彩票”,比如雨天膨脹卡、免傭卡、流水加速卡等。
以雨天膨脹卡為例,在生效的時段內下雨并且達到雨量標準,就可以獲得最高50%的流水膨脹獎勵。這個機制妙就妙在,“彩票”需要司機掏錢買,賭對了還好,能拿到獎勵,賭錯了,“彩票”錢就進了滴滴的口袋。
第二張牌是對乘客,滴滴很慷慨:推出特惠快車訂單,比一般的實時單便宜,甚至比高德等聚合平臺的價格還底。
這對乘客來說,當然喜聞樂見。但對司機來說卻是啞巴吃黃連。
因為同樣的路程,特惠單價格低了,到手的收入也少了,但抽成標準并沒有降低,而且如果不接特惠單,司機接單量就會下降。
總之,對于特惠單,司機橫豎都得接。
第三張牌更絕。每名滴滴司機都有一個口碑值,它由出行分、服務分、安全分和合規(guī)分4部分組成,每天按時出車、服務態(tài)度、是否多平臺搶單,甚至是非常困難的“雙證齊全”等等,都是考核指標。
這些分數(shù),又與派單量正相關。
司機想要多賺錢,必須像祥子一樣出車,風雨無阻。
有司機總結:
你給我發(fā)福利,是我出錢;
你給用戶發(fā)福利,也是我出錢;
結果你還嫌我不努力,要淘汰我……
本來大量司機涌入就已經僧多粥少,結果滴滴還要到司機那里薅羊毛,抱怨就不可避免了。
03 持續(xù)造血能力如何?
那么問題來了,滴滴核心的國內出行業(yè)務利潤率是不及以往的,為什么能不斷減虧?
這要從創(chuàng)新業(yè)務上找原因。
上文說過,網約車用戶忠誠度低,目前只有低價策略才能略微挽回用戶的第二次選擇。
因此,所有的網約車平臺,只能不斷燒錢出補貼,導致像滴滴這樣的行業(yè)巨頭,只能做到3%左右的微利。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夠讓平臺增收呢?
當然是有的,而且矛頭還是指向了司機。來自滴滴的數(shù)據(jù),2020年,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就占到乘客應付總額的79.1%,刨去各種運營成本,剩下20%里,只有3.1%為網約車業(yè)務凈利潤。
換句話說,如果用技術手段把司機都撤下來,乘客給多少車費,滴滴就拿多少,簡直賺翻了。
滴滴也確實是這么做的:通過自動駕駛技術,取消掉繁重的人力成本。
2016年,滴滴出行就成立了自動駕駛部門;
2019年,滴滴自動駕駛成立獨立公司;
2020年6月,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在上海首次公開亮相;
2021年,滴滴親自下場造車的達芬奇項目正式成立……
如今,乘客利用最新版的滴滴出行App,已經可以在上海、廣州的部分地區(qū)坐上測試中自動駕駛的網約車。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自動駕駛比補貼燒錢多了。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2年,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累計投入約350億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了95億元。
無奈之下,滴滴只能把達芬奇項目賣給小鵬。
前段時間,小鵬汽車與滴滴出行共同宣布,小鵬將以約 54 億元人民幣的總對價,收購滴滴的造車項目。雙方將共同推出“MONA”新品牌。
這算是斷臂求生,但確實也讓滴滴的虧損進一步縮窄。
參考資料:
36氪:滴滴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53%,Q2總單量33億單增長45.2%
遠川研究所:司機的苦日子,也換不來滴滴的好日子
新能源汽車評論:沒有網約車能笑著活過這個夏天
連線出行:從APP上架后的首份中報,看滴滴的韌性和速度
市值榜:滴滴虧損最多的,不是出行業(yè)務
洞見數(shù)據(jù)研究院:滴滴重回牌桌
新能源汽車評論:滴滴主動放棄造車牌,成下一個“華為”?
原文標題 : 滴滴離扭虧越來越近,司機離賺錢越來越遠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lián)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4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