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蘋果造車模式大猜想

2021-02-06 22:11
連線Insight
關注

3、趕風口,不如造好車

蘋果造車,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早在喬布斯時代,其就公開表示,“我們有平臺設計好一輛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

2010年,時任蘋果CEO的喬布斯還約見了大眾CEO馬丁·文德恩,討論一款名為“iCar”的產品,并邀請汽車設計師布萊恩·湯普森商討汽車事宜。

不過,隨著喬布斯的猝然離世,以及內部對造車業(yè)務的分歧,這些年蘋果造車計劃一度不太順利,此前與寶馬、戴姆勒、本田等車企的合作也都未能順利進行。

如今,特斯拉用了18年時間,成長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翹楚,蔚來、小鵬等國內新能源車企,也花了7年時間,在國內市場搶占了一定份額。

2020年12月國內造車新勢力銷量排行,圖源蓋世汽車

入局新能源汽車的最佳窗口期已經過去,但蘋果并不是沒有機會。

目前在全球市場上,新能源汽車銷量還在迅速上升,各國政策也在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xié)會ACEA公布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含英國、挪威、瑞士在內的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88萬輛,其中包括51.1萬輛純電動汽車、15.1萬輛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同比增長195%,占到全歐新車注冊量的約10%。

在去年底工信部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超出預期,預計達到130萬輛,增幅接近8%。2021年會有更大驚喜,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很可能超過30%,達到180萬輛。

據國務院頒發(f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銷量占當年汽車銷量的25%,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lián)汽車銷量占比30%”。

國務院頒發(f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規(guī)劃,圖源中國政府網

與此同時,當前汽車產業(yè)鏈、供應鏈都在進行深度調整,正加速向低碳、電動、智能等方向邁進。

蘋果此時入局,既可以與現(xiàn)有的汽車產業(yè)鏈促成合作,加快蘋果汽車的量產,又能享受市場紅利,搶奪正從傳統(tǒng)燃油車轉向新能源汽車的用戶。

不過,在造車這件事上,要想成功量產并獲得市場認可,并不能夠急于求成,對蘋果而言,此時入局造車業(yè)務,更是急不得。

在當前這個階段,蘋果與其追趕風口,不如拿出顛覆性的產品,改變當年汽車行業(yè)格局,就像是蘋果手機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移動終端設備的格局。

與此同時,蘋果一直也以顛覆者的形象出現(xiàn),不管是蘋果手機,還是如AirPods等智能設備,蘋果都能掀起行業(yè)熱潮,提升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

為此,用戶對蘋果汽車的期待也很高,如果其只能拿出平平無奇的產品,非但無法獲得用戶認可、奪得市場份額,還有可能影響其長久以來樹立的品牌影響力。

用摩根大通分析師薩米克·查特吉的話說,蘋果造車業(yè)務的目標,“要么做強,要么放棄”。

今后,對蘋果而言,智能汽車既是流量入口,更是重要的產業(yè)升級方向,如同智能手機成為智能家居、泛IoT產品的重要入口,在更寬廣的數字交通、智慧城市等維度上,智能汽車承擔的意義更為重要。

雖說蘋果造車已然落后,但依靠此前積累,蘋果還是有機會跑出來,只是其能否再創(chuàng)移動終端時代的輝煌,只有等待第一輛蘋果汽車出現(xiàn)后,才能揭曉答案。

(本文頭圖來源于appleinsider。)

<上一頁  1  2  3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