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信息裸奔時代,你的隱私還安全嗎?

2019-09-11 11:18
AiChinaTech
關注

置身互聯網時代,為了獲取生活上的便利和工作上的效率,現代人讓渡一些基本的隱私權越來越順理成章。

“是否允許獲取您的個人信息?”“是否允許獲取訪問您的相冊?”我們通常會習慣性地快速點下“同意”按鍵。于是,APP上的購物記錄、飛機行程、外賣喜好、興趣偏好等等構成了鮮活的你,大數據對一個人的了解甚至超越他自己。

信息裸奔時代,你的隱私還安全嗎?

但并不是每一個公司都具備保密用戶信息的能力和動力,縱觀全局,互聯網本身可能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身份和隱私感到緊張。在大數據下無處遁形的人,害怕有一天ZAO們讓面部“盜刷”真的發(fā)生。假設AI發(fā)展到可以取代人的部分功能時,其可能引起的安全與倫理爭議成為我們現在不可以回避的問題。

近期AI隱私安全問題回顧

AI隱私泄露事件時有出現。雖然信息泄露并非是人工智能時代獨有的問題,但如果到了AI時代不加以約束的話,后果要嚴重得多。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科技巨頭因侵犯用戶隱私被調查的新聞。

最常見的,便是語音監(jiān)聽風波。今年,前有亞馬遜公司雇傭了數千名員工聆聽Echo智能音箱用戶家中和辦公室錄制的對話,幫助改進Alexa語音助手。后有谷歌暴雷,谷歌員工收聽來自Google Home智能音箱以及語音助手應用程序里的音頻文件。其中,許多音頻文件是在無意中收集,甚至無需用戶激活用戶的設備。此外,谷歌承包商泄露了超1000份用戶與谷歌助理交談的錄音。而在國內,今日頭條、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也曾經陷入監(jiān)聽風波。

還有AI人臉識別涉及的面部隱私安全問題。近期,高校安裝人臉識別系統(tǒng),識別學生出勤及聽講情況備受爭議,很多學生感到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AI視覺產品ZAO隨著熱度的飆升,其廣為詬病的用戶協議以及換臉合成視頻的隱私安全問題也使其陷入輿論的漩渦。

而去年,Facebook的數據泄露丑聞席卷了全球的社交媒體。外媒揭露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數據分析公司泄露了臉書上超過五千萬的用戶數據,并通過用戶在瀏覽網頁時的點贊頻率來收集個人信息,推斷用戶的智力、性取向或政治觀點,再運用算法技術向這些用戶發(fā)送定向廣告。

亟需立法約束讓應用合規(guī)

“數據資本主義”正對“隱私資本主義”發(fā)起挑戰(zhàn)。那么,用戶的隱私數據該如何保護?在沒有好的技術措施解決問題之前,使用法規(guī)法律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是全球通用的做法。

1  2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