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第三梯隊”提前進入淘汰通道,誰還能勉強上岸?
如果把目前中國汽車品牌(乘用車)分成幾個梯隊,那么從規(guī)模量級來看,已經跨過100萬輛門檻的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應當屬于“第一軍團”;介于50萬輛到100萬輛之間的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奇瑞汽車、北汽集團和東風汽車則處在“第二陣營”;低于50萬輛的眾泰汽車、東南汽車、一汽轎車、江淮汽車、華晨、比亞迪等“第三梯隊”,則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8月開始,上市車企陸續(xù)公布了2018年半年報,從目前各大車企的年報中不難發(fā)現(xiàn),聚集著數(shù)量眾多的自主品牌車企的“第三梯隊”情況并不好過。不論從市場,還是企業(yè)自身角度,該梯隊內的企業(yè)將率先進入淘汰通道。
引人注意的是,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發(fā)布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7月,中國乘用車銷量為159萬輛,同比下滑5.3%;1-7月,中國乘用車市場整體銷量為1336.5萬輛,同比增長3.4%。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3.8萬輛,同比下降6.1%,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1%,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而全國乘用車聯(lián)席會的數(shù)據(jù)同樣令人擔憂。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lián)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造成這樣的趨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內汽車消費市場整體低迷;二是,SUV市場暴漲的趨勢開始降溫,而自主品牌很多都倚仗這一細分市場,這也造成了自主品牌的整體走勢遇冷。
中國車企第三梯隊“局限性”凸顯
由于曾經的倚重——SUV細分市場銷售逐漸變冷,有實力的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主導,像東南、眾泰、海馬、幻速、一汽轎車、斯威等企業(yè),銷售業(yè)績受到了沖擊,并且狀況可能因整體經濟大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第三梯隊”局限性愈發(fā)凸顯。
例如,今年7月,東南汽車銷量僅為3829輛,同比下滑62.68%,主力產品近乎全軍覆滅。
今年1-7月,東南DX7的累計銷量為12451輛, 同比下降69.19%, 7月份銷量僅為877輛;東南DX3曾進入“萬輛俱樂部”,其1月份銷量還達到1萬輛以上,但7月份已經跌落到2726輛,時間不到半年,銷量暴跌速度令人乍舌。
這背后凸顯了東南汽車產品戰(zhàn)略出現(xiàn)了問題。
此前,東南汽車雖然銷量平平,但在三菱的扶持下,其轎車產品曾得到市場認可,但因為被DX3和DX7取得的短暫成績沖昏了頭,東南汽車在轎車市場幾乎銷聲匿跡,加上不斷出現(xiàn)的產品品質問題,這家位于中國東南部的自主品牌也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同樣與東南汽車面臨被淘汰風險的還有北汽集團旗下的幻速汽車、海馬汽車和一汽轎車。
作為中國品牌的“黑馬”,2015年幻速汽車銷量達到22萬輛;2016年銷量突破26萬輛,同比增長19.5%;去年,該品牌銷量因為嚴重的品質問題和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開始下滑。
今年7月份北汽幻速銷量僅有6033輛,同比下滑60.52%,1-7月份累計銷量為113963輛,同比下滑15.41%。
相比幻速有北汽集團做靠山,海馬汽車的命運可能就沒有那么樂觀。
海馬汽車公布2018半年報顯示,由于銷量快速下滑,上半年其營業(yè)收入僅為27.22億元,同比下滑46.66%;虧損2.75億元,現(xiàn)金流凈額持續(xù)為負。
在紅旗被剝離出一汽轎車以后,2018年上半年一汽轎車情況被沒有明顯好轉,在旗下自主品牌銷量下滑和一汽馬自達銷售出現(xiàn)波動的情況下,其產品毛利率和經營業(yè)績較之前出現(xiàn)大幅減少。
尤其是銷量占比超過一汽奔騰過半的X40,7月銷量已經跌至不足1500輛。
作為有國企背景的兩家公司,顯然在比較充分競爭的中國汽車產業(yè),其競爭力已經很難與吉利、長城相比。
作為一些新進入的汽車品牌,雖然過了兩年還不錯的日子,也覺得汽車行業(yè)是個金礦,但今年可能讓他們失望了。
2016年,斯威汽車問世,陸續(xù)推出斯威X7、斯威X3兩款SUV車型,雖然銷量并不盡人意,沒有達到幻速那樣的黑馬水平,但是仍能茍且的活著。
可是,今年1-7月斯威品牌X7與X3銷量一路下滑。7月,斯威X7銷量僅為2000輛,斯威X3只有區(qū)區(qū)310輛。這對新品牌來講,不是什么好消息。
被稱之為 “皮尺部”的眾泰汽車今年銷量實際上也不容樂觀。
雖然已經上市,上半年業(yè)績取得增長。但主要是資本層面操作,具體到汽車銷售,眾泰汽車可能情況并不樂觀。
1-7月累計銷售15.64萬,同比增長27.28%?墒牵衲7月,眾泰汽車銷量為13434輛,同比下滑36.21%。該趨勢令人擔憂。
有分析認為,這與眾泰S系列銷量大幅下滑有關,其主要原因還是與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有關。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已經不屑于“山寨”和低質低價的產品。這對于“第三梯隊”的絕大多數(shù)車企,都是一個坎兒。
轉型艱難,但不轉型是等死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比亞迪的研發(fā)人員達到2.7萬名,研發(fā)投入62.66億元;長城汽車研發(fā)人員有1.8萬名,研發(fā)投入也達到了33.64億元。而由于吉利汽車研發(fā)主要在吉利控股集團體現(xiàn),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吉利研發(fā)費用超過180億元,在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當中,研發(fā)投入占比僅次于華為,位列第二。
再看看合資車企的外方研發(fā)費用,以大眾、本田車企為例,2017年大眾研發(fā)投入131.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40億元人民幣,約占總營業(yè)收入的5.69%;本田研發(fā)投入約合人民幣441.56億,占總營業(yè)額的4.76%。
所以想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提高汽車產品競爭力,那么,必不可少的是研發(fā)投入和團隊。
目前,國內的汽車消費市場正在升級并且走向成熟,簡單粗暴的配置比拼已經成為“過去式”,中國品牌的價值塑造時代已經來臨,可以說企業(yè)的研發(fā)投入以及科研實力正在決定企業(yè)的未來。
但是,相比國內第一梯隊的車企,眾泰、東南、幻速、華泰等第三梯隊車企的研發(fā)總投入少之又少,無法跟上產品的發(fā)展。
第三梯隊的車企,前兩年之所以在銷量上呈現(xiàn)“黑馬之勢”,某種程度是因為生產低價走量車型來沖擊三四線城市市場,同時趕上SUV市場紅利,才使得銷量快速增長,但品牌和研發(fā)等核心領域的投入和培養(yǎng),卻并沒有未雨綢繆。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制造成本的提高,如今絕大部分企業(yè)已經走向“微利時代”,成本競爭將決定企業(yè)生死。它們面臨著“轉型艱難,不轉型是等死”的艱難局面。
汽車K線認為,目前看來這些第三梯隊企業(yè),在馬太效應顯著的汽車行業(yè),幾乎沒有咸魚翻身的可能,但如果還想上岸,或許難免逃脫被前兩個梯隊兼并重組的命運。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9 賽力斯駛入港交所
-
10 瘋狂智駕,踩下“剎車”
- 1 2025上海車展看什么?看這一篇就夠了!
- 2 關稅大戰(zhàn),汽車芯片會漲價嗎
- 3 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lián)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提的內容,將如何影響智駕行業(yè)發(fā)展?
- 4 地平線智駕方案軟硬結合,大眾、保時捷的合作紛至沓來
- 5 高呼的“全民智駕”真的做到“全民”了嗎?
- 6 一季度汽車產量省份排名大洗牌!誰在異軍突起?
- 7 奇瑞的混動技術:厚積薄發(fā),從發(fā)動機到混動系統(tǒng)
- 8 中國汽車發(fā)展頂層設計思路 - 萬鋼主席2025百人會核心內容總結
- 9 東風+華為,還是華為借東風?華為ADS3.0技術詳解
- 10 工信部對浮躁的智駕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