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CES 2025:車載科技大爆發(fā),AI 引領新風潮

今年的CES展會上,AI企業(yè)及芯片公司競相展示尖端技術,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領域的創(chuàng)新突破亦層出不窮,中國品牌深度參與其中,并憑借著一系列領先技術,吸引了全世界矚目。

1月7日-10日,2025年度國際消費電子展(以下簡稱:“CES 2025”)如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與2024年一樣,AI技術及其衍生產品依然是本次展會的核心亮點。但稍有不同的是,今年CES的主題是“DIVE IN”,英文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沉浸”,可進一步理解為向AI領域深入探索,這恰好與當前市場環(huán)境下所呈現的科技創(chuàng)新趨勢不謀而合。

作為全球科技行業(yè)的盛會,CES 2025匯聚了眾多科技企業(yè)展示其前沿創(chuàng)新成果。聚焦于創(chuàng)新產品,不難發(fā)現,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操作系統(tǒng)等汽車相關領域在本屆CES上仍然是熱門賽道。而從參展企業(yè)來看,在CES 2025上,來自中國的參展企業(yè)數量也達到了歷史之最。據外界統(tǒng)計,展會期間有近1500家來自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qū))的企業(yè)亮相,約占全部參展商的近1/3。其中,更有近300家企業(yè)發(fā)布了與汽車相關的創(chuàng)新成果。那么,都有哪些前沿技術值得關注呢?《汽車縱橫》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智能座艙“屏”分高下

首先是智能座艙方面,本屆CES展會上,多家企業(yè)均將重點放在了車載屏幕上這一細分領域,并成為了此次展會的一大看點。

其中,BOE京東方發(fā)布了一系列代表“HERO”計劃的智慧座艙前沿技術。包括抬頭顯示智能座艙,采用44.8英寸PHUD(全景抬頭顯示)貫穿式大屏,集成先進的氧化物技術及2850個精細分區(qū)的Mini LED背光技術,可實現行業(yè)領先的9K超高分辨率、7000nits(10%面積)峰值亮度和百萬級超高對比度;還有17.3英寸的極致超薄吸頂屏,以及業(yè)界首款15.05英寸的柔性OLED Edge 3D形態(tài)中控顯示屏等,充分展示了車載顯示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而大陸集團在此次展會上帶來了一套名為“Windows Projection”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的特點是結合了高性能迷你投影儀、可以完全變暗的側窗和智能軟件,可以在外車窗上實現投影。例如,車輛可能會意識到正在前往賽場觀看司機喜歡的球隊的比賽,并建議在側玻璃上顯示球隊標志等符合情況的信息。此外,還可以顯示車輛的充電狀態(tài)和路徑信息,以便在登機前提前確認路徑上的充電站位置。

“通過我們的車窗投影顯示解決方案,能夠將內容高質量地投射到車輛的側窗上。這一功能可根據駕駛者的生活方式進行個性化設置,從而加深他們與品牌之間的聯(lián)系。”大陸集團用戶體驗事業(yè)群負責人Pavel Prouza解釋道。

寶馬集團則是在CES 2025上首發(fā)了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BMW首創(chuàng)的全景iDrive。這一系統(tǒng)涵蓋視平線全景顯示、3D抬頭顯示、超感智控方向盤和向心中控四個車內交互界面。其中,視平線全景顯示革命性地替代傳統(tǒng)儀表盤,可將駕駛信息投射在擋風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層上,提供更大面積、更高精度和更遠視野的顯示效果。配合全新發(fā)布3D抬頭顯示系統(tǒng),亦可將導航和自動駕駛信息投影到駕駛員最佳視野內,二者之間可實現精妙配合,讓關鍵信息一目了然。據悉,這些技術將于2025年底率先在BMW新世代車型上應用。

另一個大家熟知的中國科技品牌TCL同樣參展了CES 2025,是本屆展會展位面積最大的中國品牌。TCL公布了全新的印刷OLED技術,這項技術是通過噴墨打印技術,把發(fā)光材料精確地印刷到OLED顯示屏上,顯示性能、效果、畫質達到主流OLED顯示的表現,但生產制程相對傳統(tǒng)的蒸鍍OLED技術更簡單,成本優(yōu)勢突出。

除此以外,天馬微電子、維信諾、光峰科技、友達光電、群創(chuàng)光電、華陽集團等中國品牌也均在CES 2025展示了多款前沿車載顯示產品,包括3D AR HUD PGU、集成IRIS HUD、3D儀表、隱藏式智能內飾顯示屏等,全方位展現了中國供應鏈企業(yè)在車載顯示領域的雄厚實力與創(chuàng)新成果。

汽車廠商搶占AI賽道

除了車載屏幕的創(chuàng)新以外,還有一部分車企將AI技術引入了智能座艙,并把研發(fā)創(chuàng)新重點放在了用戶體驗提升上。

例如,本田展示了其自研的全新操作系統(tǒng)ASIMO OS,這一系統(tǒng)不僅可以通過自適應學習,感知用戶的喜好,預測用戶的行為,帶來人車一體的駕乘體驗,還將為車輛的電子控制單元管理提供支持,涵蓋信息娛樂系統(tǒng)、自動駕駛技術等多個領域,成為本田0系列電動汽車的“智慧大腦”。據本田方面透露,搭載這套系統(tǒng)的車型最快在2026年就可以落地,并在全球范圍內展開銷售。

吉利汽車則是在CES 2025期間發(fā)布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據介紹,通過AIOS調度引擎,吉利“智能汽車全域AI”能夠融合車輛、手機、平板、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以及其它形式智能體等多種設備的需求與感知數據。目前,基于“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開發(fā)的AI銀河精靈、Flyme Auto智能座艙、無界空間、AI云動力、AI繪本、AI哨兵、Wow壁紙等一系列AI技術成果,已陸續(xù)在銀河E8、銀河E5、銀河星艦7等產品上應用。據透露,基于“智能汽車全域AI”開發(fā)的端到端語音大模型、AI數字底盤等最新的AI技術成果,今年將逐步在吉利新車型上普及應用。

長城汽車則是提出了關于AI發(fā)展的新思路,即空間語言智能體大模型ASL(Agentof Space & Language),這將是長城汽車智能進化的全新階段。據長城汽車CTO吳會肖介紹,在ASL階段,長城汽車旗下車輛可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處理和智能決策,能真正獨立根據目的地特點、乘客的需求和偏好,以及沿途的交通和環(huán)境信息,量身定制獨一無二的體驗,讓智能汽車成為一輛真正的AI智能體。目前,一方面,長城汽車正在不斷加快智駕端到端大模型的進化;另一方面,長城汽車也在加快其他各類垂域大模型的開發(fā),探索更多的AI Agent的可能性。

現代汽車與英偉達也在CES 2025舉行期間宣布達成戰(zhàn)略合作,加速開發(fā)先進AI技術。據悉,現代汽車將利用英偉達加速計算和AI Enterprise軟件幫助管理海量數據,以便為各種應用安全地開發(fā)和訓練AI模型。此外,現代汽車還將利用英偉達Omniverse平臺開發(fā)物理AI和數字孿生應用模擬其工廠,幫助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并精簡成本。

芯片廠商猛秀“肌肉”

用戶體驗提升當然離不開芯片企業(yè)的支持。CES 2025上,眾多芯片廠商猛秀”肌肉”,成為了本屆CES的又一大看點。

其中,英偉達宣布,其下一代車用芯片Thor已全面投入生產。該芯片頂配版單顆算力最高可達2000TOPS,是現款Orin芯片的近8倍。極氪汽車已經官宣,未來新車型將搭載NVIDIA DRIVE AGX Thor智駕芯片。除此之外,英偉達還公布了其與豐田汽車的合作計劃。

據悉,豐田汽車將在英偉達DRIVE AGX Orin平臺上打造下一代汽車,運行經過安全認證的英偉達Drive OS操作系統(tǒng)。此外,自動駕駛技術公司Aurora、大陸集團也和英偉達宣布建立長期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大規(guī)模部署由英偉達DRIVE提供的無人駕駛卡車。

和英偉達一樣,來自中國的黑芝麻智能也帶來了一系列在智能座艙及艙駕融合領域的最新解決方案。CES 2025期間,黑芝麻智能集中展示了主機廠、Tier1及生態(tài)合作伙伴基于武當C1200家族開發(fā)的針對量產應用的域控、軟件應用及整體解決方案。其中既有安波福、大陸、均勝、斑馬等在內的國內外多家頭部企業(yè)基于武當C1296開發(fā)的跨域融合方案,又有國內外Tier1及車廠基于C1296和C1236所做多款跨域融合及高階智駕域控制器,還有武當系列芯片對整車數據交換、大模型、音頻算法等應用的功能支持。與此同時,黑芝麻智能也讓業(yè)內外看到了武當C1200家族應用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廣闊空間。

此外,2024年12月剛剛發(fā)布的華山A2000芯片也在此次CES上展出。據介紹,該芯片采用7nm工藝,內置業(yè)界最大規(guī)格NPU核心——黑芝麻智能“九韶”,并運用了新一代通用AI工具鏈BaRT和新一代雙芯;ヂ(lián)技術BLink兩大創(chuàng)新技術,以支撐其智能駕駛能力。這是該芯片的首次公開亮相。

激光雷達卷向“千線”

除芯片以外,自動駕駛技術及其相關落地成果也是本屆CES的重頭戲。CES 2025上,自動駕駛激光雷達(LiDAR)環(huán)境感知解決方案提供商們就上演了一出“龍爭虎斗”,紛紛卷向更高的線數,推出多款車載“千線”雷達。

其中,速騰聚創(chuàng)在此次展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1080線超長距數字化激光雷達”——RoboSense EM4。這款雷達是速騰聚創(chuàng)全新數字化架構EM平臺的首款產品,擁有最高1080線、最遠600米探測距離,以及2592萬點/秒的成像能力,可實現最高0.050°×0.025°角分辨率和超長測距,為汽車提供1080P三維感知力,助力高階智能駕駛及完全自動駕駛實現更優(yōu)性能表現。

同樣來自國內的激光雷達廠商禾賽科技也不甘示弱。在CES 2025上,其展示了全球最高線數1440線激光雷達AT1440和全球視野最廣的車規(guī)級純固態(tài)激光雷達禾賽FTX,這是禾賽科技下一代車規(guī)級產品的首次正式亮相。

據介紹,AT1440搭載禾賽第四代自研芯片,并將采用更前沿的高效感光和超高并行處理技術,能輸出極致高清的圖像級點云,比當前主流車載激光雷達提升了30倍以上,是當之無愧的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新標桿。而禾賽FTX則是一款高性能的補盲雷達,可與遠距主雷達協(xié)同工作。其采用純固態(tài)電子掃描技術實現了最大視場角180°×140°,能實現對盲區(qū)的高清掃描,為L3/L4智能駕駛提供全景感知支持。

面向車載場景,萬集科技則首次在國際舞臺展示了該公司的760超薄車載激光雷達。該款半固態(tài)激光雷達專為高階輔助駕駛ADAS設計,采用了真192線掃描設計,10%反射面測距可達200米,最遠可探測距離達300米,在水平120度*垂直25度的超廣視角內,分辨率達0.15°和0.13°,能夠提供高精度探測,但機身厚度僅為24-30mm。此外,萬集科技還帶來了其為低速無人駕駛應用場景研發(fā)的750全固態(tài)補盲激光雷達。該款激光雷達采用了全固態(tài)設計,具備140°×70°的大視場角,最遠測距可達50米(30米@10%反射率),目前已在國內多家自動駕駛企業(yè)的低速無人駕駛場景中得到實際應用,助力解決低速行駛中的“盲區(qū)”問題。

通俗來說,激光雷達產品的線數越高,激光器的數量就越多,激光雷達的綜合性能也就越強大。“千線”激光雷達則意味著其在垂直方向上擁有多達一千個可同時發(fā)射和接收激光脈沖的激光線,這代表著激光雷達技術的超高精度與性能。

當前市場環(huán)境來看,激光雷達依舊是助推國內主機廠投放城市NOA功能的關鍵傳感器。與視覺方案相比,激光雷達在夜間的識別能力更強,識別精度更高,識別物體的數量更多,能夠進一步提升智能駕駛系統(tǒng)的魯棒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較高的落地成本依舊是阻礙激光雷達快速普及的原因之一,這需要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規(guī);a以及供應鏈優(yōu)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來逐步降低。同時,主機廠與激光雷達供應商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研發(fā)更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方案,也是縮短激光雷達上車周期、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CES盛會上,以上幾家激光雷達的企業(yè)還展出了其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最新進展。多款集成了先進激光雷達技術的機器人紛紛登臺,生動詮釋了AI與激光雷達融合的無限可能。而上述這些機器人在CES展會上引起的熱鬧,或許也預示了未來激光雷達產業(yè)的去向——或許其與具身智能的契合度,遠遠超過汽車行業(yè)本身。

注:本文首發(fā)于《汽車縱橫》雜志2025年2月刊“熱點追蹤”欄目,敬請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汽車縱橫

排版:汽車縱橫

       原文標題 : CES 2025:車載科技大爆發(fā),AI 引領新風潮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