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無接觸配送和養(yǎng)魚都能靠它 “接地氣”的AI到底什么樣?

2020-05-07 11:19
億邦動力網
關注

AI與產業(yè)深度融合仍有所欠缺

談到對于新基建的理解,京東數字科技集團副總裁區(qū)力表示,新基建既是基建的數字化,同時也代表著產業(yè)數字化的趨勢。

“相較于‘鐵公基’,它的‘新’體現在以AI為代表的硬核科技上。例如通過AI技術助力智能城市建設,讓交通、規(guī)劃、環(huán)保等各個部門打破數據孤島,再如數字農牧基于AI、IoT等技術,在牧場以數字化助力‘足不出戶’式智能化養(yǎng)牛等,這些案例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基礎建設同呼吸共命運的落地體現!

AI能做的事有很多,在疫情期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今的技術水準到底達到什么程度?未來AI與產業(yè)的關系將如何發(fā)展?

在4月16日由京東數科產業(yè)AI中心主辦的“產業(yè)AI公開課”上,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就表示,在此次疫情中,除卻一些無接觸AI產品外,國內抗疫中的大多數AI技術多是在為信息化產品提供背后算法上的支持和輔助分析工作,并未深度涉及抗疫核心任務(如藥物及疫苗研制)。

“這反映了中國當下AI領域發(fā)展的一個嚴重短板——AI在與產業(yè)行業(yè)的深度融合上,依然有所欠缺。事實上,AI在助力研發(fā)藥物和疫苗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不過,此次疫情也為AI未來發(fā)展提供了若干重要契機,例如大大推動了線上教育的發(fā)展,這可能是‘喬布斯之問’提出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全面啟程的破冰之舉。此外,在大氣預報、金融等重要領域AI都已嶄露頭角,提供了里程碑式發(fā)展的可能性!睂O茂松說。

京東數科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認為,當下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中國各行業(yè)對推動AI落地的意愿非常強烈。在人力成本逐漸增加,生產效率已經提升到了產業(yè)瓶頸的時候,產業(yè)層面都十分期待AI技術在產業(yè)落地后,為產業(yè)帶來巨大變革。不過,在技術上仍面臨挑戰(zhàn)。

“未來在算法層面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員,而在更高級的人工智能上,我們的理解還是比較局限的。目前我們所開發(fā)的這些深度學習算法和機器學習的算法,實際上也都還不太具備類似人類進行學習行為的能力。另外,在硬件層面,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制約。如果我們想去實現高階的人工智能,還有比較長一段路要走!

可以預想到的是,在疫情中誕生出來的與AI相關的需求,不太可能倒退或消亡。相信在未來的產業(yè)數字化之路上,AI將大有可為。


<上一頁  1  2  3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