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起手下一局:造車的終局是造機器人?
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剛剛,vivo宣布有大動作。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官宣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正式進軍家庭機器人行業(yè)。
一邊是官宣,另一邊某招聘平臺上,vivo開始年薪百萬招人。
入局家庭機器人賽道,vivo這波是來真的。
仔細琢磨vivo這波動作,發(fā)現頗有深意:友商們重金押注汽車行業(yè)之時,vivo為何選擇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選擇家庭機器人這個大賽道,vivo的底氣在哪?
透過蛛絲馬跡,我們不妨來一窺究竟。
vivo做家庭機器人: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是戰(zhàn)略的延續(xù)
vivo有沒有造車的能力?
答案是肯定的。
作為頭部科技巨頭,vivo不缺用戶、不缺技術,也不缺品牌能力和生態(tài)能力。最核心的產品定義能力vivo也很強,手機市場的份額領跑行業(yè)就是一個力證。
有能力做某件事,不意味著一定要去做。
官宣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瞄準家庭場景正式布局機器人領域的背后,顯然vivo希望另辟蹊徑:與其跟風去造車,不如去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而vivo的戰(zhàn)略始終是有洞見性的,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能抓住本質,汽車不是本質,機器人才是本質。
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對外強調,特斯拉的定位根本就不是一家汽車公司,而是機器人企業(yè)。李想也有同樣的觀點,按照理想的思路,理想汽車應該是一家AI企業(yè),汽車將進化成AI時代空間機器人。
看來,“汽車只是過渡形態(tài),造車的終點是造機器人”這事兒,造車界的大佬們是有共識的。
汽車行業(yè)今天卷成這個樣子,再多一個玩家下場攪局沒有多大意義,倒不如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回歸本質。這其實也是vivo骨子里的內核:不盲目追風口,但找到對的戰(zhàn)略方向,也一定會全力以赴。
從2018年成立vivo AI全球研究院,到后來發(fā)布藍心大模型,如今又成立機器人Lab,vivo的風格一向是堅持做對的事,而且做擅長的事兒。
vivo做家庭機器人,與其說是跨界,不如說是vivo戰(zhàn)略上的延續(xù)。
機器人和手機,看似兩個不同行業(yè),但實則是同樣的技術體系。比如,都是面對C端的終端市場,需要同樣的技術體系和能力體系。
也因此,家庭機器人更像是vivo業(yè)務上自然生長出來的。
自然生長出來的新業(yè)務,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
亞馬遜的云業(yè)務就是一個有力例證。
云計算和電商看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yè),但實則是一衣帶水,電商業(yè)務規(guī)模做得越大,也就需要更多的云計算資源來做大量實時高并發(fā)的數據處理,也因此,做電商平臺的亞馬遜,同樣能把云計算做到行業(yè)第一。
vivo做家庭機器人亦如是。
技術上,vivo做家庭機器人是對現有技術體系的復用。
做機器人有兩大最核心的技術體系,一個是“感知”,另一個是“交互”。
做手機這么多年,vivo積累起了強大的AI算法技術(藍心大模型)、影像空間感知技術(MR視覺),做機器人產品的“大腦+感知”的核心技術其實已經搭建起來了。
端側的AI技術、強大的AI和影像能力是做家庭機器人產品的地基。而在相關技術上,vivo有三十多年儲備,并且以此見長。
有技術是一方面,關鍵還得找對場景。
場景上,vivo做家庭機器人,是消費級用戶場景的復用。
手機也好家庭機器人也罷,都是to C市場,產品邏輯、業(yè)務邏輯、產業(yè)能力都是一樣的,只是產品形態(tài)不同。“vivo要做連接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梁”這個核心的目標并沒有變,只是有了新的方法。
以前連接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最多的是手機,未來可能是家庭機器人。從手機到機器人看似是不同賽道,其實做的還是vivo最擅長的事兒:深掘用戶需求,用好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
用好的產品滿足了C端場景,也就自然而然帶動了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
手機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的集合,也是產業(yè)生態(tài)的集合。布局家庭機器人賽道,vivo可以更好地放大產業(yè)端的價值。
從生意邏輯看,家庭機器人賽道的價值未必比汽車差多少,無論是市場規(guī)模還是成長性,機器人賽道可能更有想象力。
這意味產業(yè)端有了一塊兒難得新增量。
這年頭,大家都在集中精力搞存量競爭,而真正能給合作伙伴,給整個行業(yè)帶來增長動力的恰恰是增量。
增量到底該怎么找?vivo的選擇是開辟一個新賽道。
入局家庭機器人賽道,用戶場景需求一致,技術體系能力可復用,再加上穩(wěn)穩(wěn)產業(yè)基石,vivo做家庭機器人手里的大牌很多。
做家庭機器人更符合vivo的價值觀。一方面,潛心端側的AI技術研發(fā)戰(zhàn)略上足夠聚焦,也更能落地。另一方面,從已有的成熟技術體系出發(fā)、已有用戶場景出發(fā),本分文化一以貫之。
于整個機器人行業(yè)而言,vivo此番入局,也是一件好事。
一個初期的增量行業(yè),需要成熟的巨頭下場推動。就像DeepSeek接入騰訊微信,有了巨頭推動,才能讓DeepSeek這樣的好產品服務更多人。
DeepSeek時代,家庭機器人這個新賽道里,需要vivo來做領頭羊的角色。
作為最擅長用成熟產品打開市場的巨頭之一,vivo下場的能量,足以撬動整個行業(yè),此番躬身入局,受益的將是整個機器人賽道。
vivo“追本溯源”,科技的原點是“大寫的人”
“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vivo執(zhí)行副總裁胡柏山說。
vivo做手機,做機器人有著同一個出發(fā)點,都是為了用戶。手機也好,其他的產品也好,其實都是以用戶需求為原點的。科技為本原,用戶為導向,也是vivo發(fā)展的最大長勢。
用戶不是自然人,是需求的合集。
vivo手機業(yè)務為什么做得如此成功?從普通用戶的角度來講就三個字“不頭鐵”。
用戶想要更好的視覺體驗,vivo就把高刷護眼屏給安排上,想要更好的拍攝效果?“底大一級”的傳感器、長焦鏡頭安排上,打電話聽不清楚?6倍音量、免提增強,AI過濾環(huán)境噪音安排上,讓你的每一通電話都不錯過細節(jié)……
充分尊重用戶需求,以用戶為原點出發(fā)做技術、產品,是過去vivo的成功之道。也因此,vivo有了藍晶芯片技術棧、藍海續(xù)航系統(tǒng)、藍心大模型、藍河操作系統(tǒng)。
vivo做家庭機器人這事兒,其實就像是過去做手機,從“需求的第一性原理”出發(fā),去做技術創(chuàng)新、業(yè)務創(chuàng)新。
用戶買產品的本質,是買解決方案,用戶為啥喜歡屏幕、配置高的手機?說白了是想要更方便、流暢地獲取信息、服務。
但手機這個產品形態(tài)決定了,用戶只能通過獲取、傳遞信息來解決衣食住行等需求。而機器人完全不同,它能構建起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鏈接。
正如vivo執(zhí)行副總裁胡柏山所言:“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以此觀之,vivo戰(zhàn)略布局落子背后,永遠都是“大寫的人”。
追本溯源,vivo做家庭機器人,其實也是從用戶需求中“長出來”的。
胡柏山演講中說的一段話其實很觸動我。
他是這么說的:“當‘vivo 看見’通過 AI 大模型把視覺信息轉化成語音提示,告訴視障用戶‘天空很藍’、‘夕陽很美’、‘左邊的是沐浴露’、‘23號登機口到了’的時刻,是vivo藍心大模型最有溫度的時刻,也是科技最美好的時刻!
你看,技術創(chuàng)新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溫度感的。
這正是這份溫度感,讓冰冷的技術有了生命力,也正是這樣的生命力,正在推動著整個社會生產力向前發(fā)展,不斷進步。
看著互聯網、科技賽道發(fā)展了這么多年,看見無數新興企業(yè)、科技巨頭興衰交替,有人曇花一現,也有人最終成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推動人類歷史滾滾向前。
這個歷程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企業(yè)大概都經歷過這么三種境界。
第一種,做極致的產品。比如做相機的索尼,用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到了極致。
第二種:做繁榮生態(tài)。比如谷歌做安卓生態(tài),蘋果打造iOS生態(tài)。
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難達到的,成為基礎設施,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進步。
科技的本質是什么?是工具,是先進生產力。
手機作為通信工具,一開始只是電話短信,智能手機時代,有了一整套操作系統(tǒng)、應用生態(tài),承載各種服務,于是手機成了新的生產力平臺。這個過程里,手機廠商其實就成了某種“基礎設施”。
而現在,有了AI之后,那么下一個生產力基座是什么?是不是機器人?
這個問題,可能依舊需要時間來回答。
不過,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yè),做到了極致的產品、繁榮的生態(tài),最終還是發(fā)現,要去探索下個時代的生產力基座。
就像微軟做出了Windows谷歌做出了Chrome,蘋果做出了MAC,如今都聚焦到AI這個賽道上來。
今天的vivo,也同樣如此。
機器人是不是新的生產力基座?也許需要vivo用業(yè)務探索來給出答案。這也可能是為什么,vivo要堅定地做家庭機器人的原因之一。
于vivo自身而言,成立機器人Lab,布局家庭機器人賽道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沿著這一領域持續(xù)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更深遠的社會價值,才是全體vivo人新時代的使命所在。
最后:
消費級機器人是個大賽道,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這個賽道需要人工智能、MR、6G等諸多前沿技術應用,也需要有務實的巨頭來推動。
如今,這盤新質生產力創(chuàng)新的棋局,vivo下完了起手式。
未來還會如何落子,值得期待。
原文標題 : 科技巨頭起手下一局:造車的終局是造機器人?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