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錯誤選擇,導致英特爾“跌落神壇”
三年前,英特爾如日中天,市值是現(xiàn)在的兩倍多,其CEO帕特·基辛格正在物色收購目標。而如今,攻守易勢,英特爾自己卻成了被收購目標。
據(jù)央視財經(jīng)援引《華爾街日報》9月20日報道,最近幾天高通已經(jīng)向英特爾發(fā)出了收購邀約,并就收購事宜與英特爾進行了接洽。另據(jù)路透社消息,高通CEO克里斯蒂亞諾·阿蒙參與了收購英特爾的談判,研究交易的各種選擇。但高通與英特爾的談判還處于早期階段,高通尚未對英特爾提出正式報價。
針對上述消息,英特爾和高通都拒絕置評。
且不論上述消息的真假,但英特爾的困境是確定的。如今,英特爾市值只有英偉達的4%,高通和AMD的一半。繼8月股價狂瀉以來,英特爾一路丟盔卸甲,裁員上萬人,德國和波蘭的建廠計劃也遭推遲,德國連100億歐元的補貼都沒來得及發(fā)出去。
那么從曾經(jīng)的全球芯片霸主淪落到傳出要“賣身”的消息,英特爾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呢?
01. 第一次錯誤選擇:堅持自己來,不與臺積電合作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特爾也不是一下子就走到今天的。若非一系列誤判的累積效應,英特爾或許能避免其命運中的諸多波折。其中,最為關鍵的誤判在于其堅定不移地堅持IDM(集成設備制造商)模式,即自行承擔從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到銷售的全部環(huán)節(jié)。
此模式曾賦予英特爾顯著優(yōu)勢:各環(huán)節(jié)資源得以優(yōu)化配置,生產(chǎn)效率顯著提升,交易成本有效降低,從而實現(xiàn)了超過60%的高毛利率,使其在業(yè)界獨領風騷。然而,當張忠謀作為芯片代工領域的先驅,向當時的英特爾提出合作意向時,卻遭到了婉拒。
但半導體行業(yè)是典型燒錢又耗技術的行業(yè),技術和資金到達一個量級后,IDM模式反而成了前進的掣肘,10nm的失敗成為英特爾下坡路的關鍵節(jié)點。
另一方面臺積電定位很明確:只做下游的制造,成功證明了半導體行業(yè)分工做得越細,在某個領域越拔尖,扎得更深,就能跑得越快。
并且英特爾的對手們紛紛選擇與臺積電合作。英偉達借助臺積電的專業(yè)代工能力,迅速崛起為全球領先的顯卡芯片供應商;高通則通過臺積電代工緩解了巨額研發(fā)投入的壓力,成功躋身行業(yè)前列;就連曾被視為英特爾微不足道的競爭對手AMD,在臺積電的支持下,也專注于設計領域,逐步侵蝕著英特爾在芯片設計市場的份額。
02. 第二次錯誤選擇:轉型押注芯片代工
在看到臺積電單靠芯片代工業(yè)務大賺特賺時,英特爾也動起了代工的念頭。例如英特爾現(xiàn)任CEO基辛格提倡的IDM2.0戰(zhàn)略,希望重振制造能力,進而恢復昔日的輝煌。
但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首先在工藝上,臺積電就領先英特爾,為此英特爾招兵買馬,開始建廠,推進芯片工藝的研發(fā),并表示要比臺積電、三星還要領先。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是錢沒少花,效果還沒看到。
據(jù)路透社報道,英特爾放棄了之前制定的20A節(jié)計劃點,或者至少它不會出現(xiàn)在任何臺式機處理器中。英特爾宣布將把資源從開發(fā)20A轉移到較小的18A節(jié)點。英特爾20A是英特爾即將推出的Arrow Lake CPU的基礎。該公司表示,目前正在使用“外部合作伙伴”來制造Arrow Lake芯片,這些合作伙伴很可能是芯片制造商臺積電。
當下英特爾代工業(yè)務的虧損嚴重。二季度財報顯示,Intel Foundry虧損持續(xù)擴大至28億美元,營業(yè)利潤率持續(xù)下跌至-65.5%。而與此同時,英特爾還在擴張全球的晶圓廠產(chǎn)能,在愛爾蘭、馬來西亞、以及美國國內的四個州進行投資。但由于嚴重的虧損問題,英特爾已經(jīng)宣布暫停在波蘭和德國的項目兩年。
03. 第三次錯誤選擇:人工智能布局CPU
錯誤的押注代工不僅沒有讓英特爾完成轉型更重要的是使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還錯過了生成式AI的風口。
在英特爾成本增加的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開始起飛。這股熱潮將需求從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轉向了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英偉達不同于英特爾的設計更適合創(chuàng)建和部署最復雜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隨著科技公司紛紛求購稀缺的英偉達人工智能芯片,英特爾的許多處理器都被束之高閣。
格爾辛格不得不削減成本,以維持其扭虧為盈的努力。英特爾從2022年開始裁員數(shù)千人,并在去年削減了分紅。但這還不夠。上個月,格爾辛格表示,英特爾明年將裁員1.5萬人,削減成本100億美元,并取消分紅。
當然坦率的說,英特爾不是沒有布局人工智能,但可惜的是英特爾又一次選錯了方向。
從時間順序來看,2015年英特爾收購Havok,這是一家專注于3D物理引擎技術的公司。這為英特爾的圖形處理和游戲AI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實時渲染和物理仿真中提供增強的AI體驗。
2016年英特爾收購Nervana,這家AI芯片初創(chuàng)公司專注于加速深度學習計算。Nervana的技術被集成到英特爾的AI硬件加速器產(chǎn)品線中,特別是推動了AI訓練和推理加速。同年英特爾收購 Movidius ,Movidius是一家提供計算機視覺芯片的公司,專注于低功耗設備的AI推理和計算機視覺應用。
但可惜的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其實主角已經(jīng)不是CPU 了,是如何實現(xiàn)算力大幅度提升的處理器,如GPU NPU等,而反觀英特爾,它的所有收購都是圍繞CPU展開的,試圖圍繞它的X86 CPU打造一個強大的算力場,但是,CPU已經(jīng)不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主角了。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基辛格推行代價高昂的復蘇戰(zhàn)略,問題進一步惡化。他未能預見到AI的爆炸性增長,這使得市場需求從CPU轉向競爭對手英偉達開發(fā)的GPU。
04. 結語:選錯方向,越努力越不幸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英特爾在幾個決定他命運成敗的關鍵節(jié)點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在全球大分工時代,英特爾選擇了自己做上下游;在人工智能時代,英特爾選擇了堅守自己的CPU。
不可否認,過去很長時間英特爾不斷地為全世界提供越來越好的處理器,直接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但英特爾已經(jīng)不是當年那個叱咤風云的公司了。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論當初多么輝煌,拋棄你的時候可能連個招呼也沒有。
對于科技型企業(yè)來說,命運有時候就是如此極端,當你選對了方向,你可以輕易賺的盆滿缽滿;當你選錯了方向,越努力可能只會越不幸。
此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 End -
原文標題 : 三次錯誤選擇,導致英特爾“跌落神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tǒng)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shù)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chǎn)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chǎn)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