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依圖科技科創(chuàng)板遞表 毛利率顯著高于可比公司

2020-11-05 10:37
IPO早知道
關注

具有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和算法技術雙重優(yōu)勢。

本文為IPO早知道原創(chuàng)作者|Stone Jin

據IPO早知道消息,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11月4日披露,“AI四小龍”之一的依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依圖科技”)已正式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以發(fā)行CDR的方式在科創(chuàng)板掛牌上市,國泰君安證券為保薦機構。

依圖科技本次計劃發(fā)行不超過約3641萬股A類普通股股票,存托機構取得該部分股份的所有權后將經由承銷商向社會公眾發(fā)行中國存托憑證(CDR),總計不超過約2.91億份CDR(最終以中國證監(jiān)會核準發(fā)行的數量為準),占其發(fā)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15%。

自2012年成立以來,依圖科技主要深耕智能公共服務及智能商業(yè)領域,以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和算法技術為核心,研發(fā)及銷售包含人工智能算力硬件和軟件在內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起,隨著研發(fā)技術的愈發(fā)成熟、產品組合的逐步豐富以及落地場景的不斷拓展,依圖科技已先后為國內30余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境外10 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00余家政府及企業(yè)終端客戶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

自成立后,依圖科技先后獲得來自真格基金、紅杉中國、高榕資本、高瓴資本、云鋒基金等多家國內頂級VC/PE的投資,且分別陪伴完成多輪融資。

IPO前,依圖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CEO朱瓏、聯合創(chuàng)始人林晨曦二人通過Yitu Holdings持有依圖科技38.20%的股份,為實際控制人;外部投資方中,云鋒基金、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真格基金和高榕資本分別持有10.81%、7.38%、4.30%、4.25%和2.51%的股份;紅杉中國合伙人周逵和云鋒基金合伙人朱藝愷擔任依圖科技董事。

依圖科技計劃通過本次科創(chuàng)板上市募集75.05億元人民幣,募集資金所得凈額將全部圍繞其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fā)展開,以持續(xù)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術實力及產品能力,具體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基于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系統、高階視覺智能計算平臺、新一代語音語義能力平臺5大項目的研發(fā)。

“芯片+算法”雙輪驅動,持續(xù)拓寬應用場景

從招股書中不難發(fā)現,依圖科技的定位已有明顯變化——從以往單一的“算法”公司印象,向一家“算力”公司轉變。

在人工智能商業(yè)化的上半場,頂級算法無疑是基礎和保障;而在下半場,更強的算力或將成為更加決定性的制勝因素。

具體來講,對人工智能算法的了解和掌握,可明確不同模型對多種算力類型的訴求,對芯片規(guī)格制定起到關鍵作用;對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刻理解則能夠對判斷未來對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變化,對芯片設計團隊的技術儲備起到指導作用。

反之,芯片設計知識的掌握有助于人工智能算法團隊突破現有算法框架,設計出更硬件友好的算法;而算力又是算法研究的基礎,芯片設計團隊可為算法研究提供高性價比的專有算力支持,提升算法研發(fā)效率。

在這兩點上,依圖科技已同時具備較強的人工智能芯片設計能力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力,由兩大能力的協同效所構建起技術壁壘力,亦將成為其構建長期“護城河”的基礎。

換言之,芯片技術與算法技術的雙輪驅動,可為依圖科技在算力市場上取得更大優(yōu)勢。

就產品的具體表現而言,其于2019年5月發(fā)布的發(fā)布求索芯片,具備人工智能推理 計算的端到端處理能力, 已可將低帶寬高延遲的芯片間通信轉化成為高帶寬低延遲的芯片內通信,實現成本、功耗和吞吐效率的最優(yōu)化;并通過推出基于求索芯片的高性能、高計算密度的人工智能算力硬件產品,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芯片配套的開發(fā)套件亦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鑒于依圖科技的求索芯片在設計中已考慮使用場景和開發(fā)的便捷性,可支持云端和邊緣計算場景、Linux操作系統和硬件虛擬化以及C/C++、Python、Java等編程語言的特性,已有多家算法公司將自有的人臉識別模型、車輛識別模型遷移到基于求索芯片的智能服務器上且運行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依圖科技是人工智能芯片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中是少有的已實現產品流片且規(guī)模化應用的公司之一。

而按應用場景不同,依圖科技的核心業(yè)務又可分為智能公共服務和智能商業(yè)兩大類;而這兩大解決方案的基礎則仍是搭載求索芯片的高性能、高計算密度人工智能算力硬件產品。

智慧公共服務方面,為解決城市場景相對復雜的痛點,依圖科技主打的城市視覺中樞解決方案,可通過基于算法自學習平臺、求索芯片高性能且低功耗的計算機視覺推理優(yōu)勢、以及非智能設備的利舊三大維度,達成在相同投資下實現更大范圍的智能覆蓋和更高級別的智能水平。

目前,依圖科技已幫助全國超過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政府客戶實現超過45萬路的云端智能化改建,未來計劃依托省級和地市平臺,向更多地市和區(qū)縣拓展。

而在智慧商業(yè)方面,依圖科技的自主研發(fā)的算法研發(fā)能力以及軟硬產品協同能力的優(yōu)勢同樣明顯。

前者的益處在于可大量降低單一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體量、訓練時長和工程師投入,并根據商業(yè)終端客戶的需求來構建出高精度和強泛化性的算法;后者則可以以更高的性價比予以實現小規(guī)模的復雜商業(yè)場景。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上述落地場景的商業(yè)化規(guī)模上,相較于芯片領域的華為和NVIDIA,抑或是智能服務領域的海康威視和科大訊飛,成立僅8年的依圖科技距其仍有一定差距,但隨著市場需求的愈發(fā)碎片化以及客戶對核心技術能力(芯片+算法)的要求更加嚴苛,依圖科技仍有望持續(xù)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進而孕育更大的想象空間。

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化,毛利率顯著高于可比公司

基于前述業(yè)務創(chuàng)新和商業(yè)模式,依圖科技在2017年至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6872萬元、3.04億元和7.17億元(人民幣,下同),復合年增長率為222.97%;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依圖科技的營收為3.81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50.62%。

這里需要指出的一組數據是,隨著各應用場景的逐漸成熟,項目規(guī)模的不斷上升,依圖科技智能公共服務和智能商業(yè)兩大業(yè)務的客單價均明顯提升。

其中,2017年至2019年,依圖科技智能公共服務的客均收入分別為60.28萬元、167.61萬元和419.46萬元;同期智能商業(yè)的客均收入分別為29.79萬元、41.97萬元和48.39萬元。

而在2020年上半年,因海外綜合商業(yè)方案和“一臉通城”方案的落地,進而使得依圖科技在智能商業(yè)領域開始出現較大規(guī)模的項目,其上半年的客均收入高達222.70萬元。

而按產品類別來看,依圖科技提供的產品主要分為軟件、硬件、軟硬件組合以及技術服務類四項。

不難發(fā)現,曾一度作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的軟件產品在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55.90%、36.97%、27.14%及14.82%;而同期軟硬件組合的收入占比則分別為10.32%、50.41%、41.35%和60.78%。

形成這一差別的主要原因則是由于依圖科技的產品多元化所致——2017年及更早之前,依圖科技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軟件產品為主,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場景用戶、解決核心痛點;自2018年起,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更多的普及與應用,下游客戶軟硬件組合的產品需求增加,而以解決方案的形式滿足客戶的建設需求,亦在某種意義上更能改善客戶體驗。

收入結構的變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毛利率的改變。

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鑒于沒有實物成本且標準化不斷提升,軟件產品仍是依圖科技毛利率最高的一個品類;但從毛利率的相對增速來看,軟硬件組合無疑是增速最快的一個品類。

這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所致,其一是隨著解決方案的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使得解決方案的交付成本占比逐年下降;其二則由于2019年推出基于求索芯片的人工智能算力硬件產品,其成本和效能上的優(yōu)勢使得解決方案的硬件成本占比逐年下降,在企業(yè)用戶層面的收入取得大幅增長。

因此,依圖科技的整體毛利率同樣增長明顯,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57.39%、54.55%、63.89%以及70.99%;若與2家在人工智能領域布局且處于成熟階段的上市公司進行比較,依圖科技的毛利率顯著高于該2家公司。

而隨著依圖科技的軟硬件組合已從市場開拓初期階段,逐步轉向標準化后的大規(guī)模復制階段,依圖科技今后的盈利能力或將不斷改善,虧損亦將隨之大幅收窄。

談及未來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依圖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將重點發(fā)力四個方向:

一、保持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fā)投入,在計算機視覺技術、語音技術、自然語言 理解技術及規(guī)劃控制技術等領域不斷提升算法精度和泛化性;

二、堅持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基于人工智能芯片及算法技術,開發(fā)云端、邊緣端、終端的產品;

三、依托更高性能、高計算密度的人工智能算力產品,不斷擴大面向城市管理、醫(yī)療健康、園區(qū)管理、 網點服務、安全生產、交通出行和互聯網服務等場景的智能化規(guī)模和細分場景覆蓋;

四、基于人工智能芯片及算法技術的長期積累,不斷優(yōu)化公司求索芯片系列的算

法開發(fā)和運行環(huán)境,打造人工智能算力生態(tài),賦能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者和使用者,促進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