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AI必然改變教育生態(tài),但教師永遠是靈魂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國家的希望,也是人類的希望;只有教育,才能讓科技發(fā)展,文明延續(xù)。近年伴隨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5G、區(qū)塊鏈等新技術、新應用的興起與發(fā)展,以及國家對半導體、生物醫(yī)藥、材料科學等基礎學科的重視,我國出現(xiàn)了嚴重的高新技術人才、基礎及核心技術人才的短缺情況。

就此,我國愈發(fā)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以加速人才培養(yǎng)。其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AI+教育”走在了科技+教育的前面,并不斷摸索最適合我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那么,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能否賦能教育、培養(yǎng)新型人才?國際教育網就此疑問特地對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進行了專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顧教授帶來的精彩分享。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AI必然改變教育生態(tài),但教師永遠是靈魂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顧明遠

(圖片來源:國際教育網)

人工智能必將改變教育生態(tài)

“人工智能+教育它必然會改變教育的生態(tài)、教育的環(huán)境、教育的內容以及教育的方式!鳖櫭鬟h教授明確指出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影響。

接著,顧明遠教授從歷史角度講述科技發(fā)展為教育帶來的影響。造紙術的發(fā)明,讓人類的文明成果得以很好地記載與流傳,后人也才可以很好地獲取知識并加以創(chuàng)新。但是造紙術從東漢到北宋年間,由于人們或采用人工抄寫,或采用雕版印刷,工作效率低,不利于書籍的大量印發(fā)及傳播,此時活字印刷術閃亮登場,從此書籍的普及有了技術支撐,變得可以反復復制,讓更多人接受教育、接受知識成為了可能。這可以歸結為科學技術帶來生產力提升后為教育帶來的巨大改變。

科技進步對教育的影響,在工業(yè)革命后更為顯著,因生產力再一次得到極大提升,教育模式也發(fā)生了改變,目前世界各國主要采用的班級集中教育的模式正是科技進步的直接反映。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顧明遠教授認為,科技促進教育發(fā)展是必然的結果,教育生態(tài)和環(huán)境都會隨之改變,教育也不再受年齡、時間、地點限制,達成人人可學、處處可學、隨時可學的學習目標;且不再受限于學校等傳統(tǒng)教育形態(tài),借助互聯(lián)網同樣可以滿足學習需求。

相較當前的大班傳教模式,在科技的驅動下,將可針對學生的特點,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與能力,幫助學生個性與特長的發(fā)展。除了學生,科技對教師的影響同樣很大,老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載體,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技術渠道獲得知識。

技術只是手段,教師才是教育的靈魂

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體現(xiàn)了人類難以企及的能力,因此有人擔心,隨著以AI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不斷滲透,人工教學或將會被機器所取代。

顧明遠教授認為,現(xiàn)階段我們很難預判未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程度與高度,它們有可能會具備與人類一樣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與人類聊天等。不過,人的世界由兩部分組成,即外部的行為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所能模擬的是人的外部世界,如表情痛苦時,AI算法會就此分析人此時應該處于悲傷狀態(tài),可以通過講笑話等方式來令人愉快;但精神世界是不可模擬的,教師可以協(xié)助學生,尤其是初學者,引導他們怎么獲取有價值信息、如何處理信息,充當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是塑造孩子成長的靈魂,這是教師跟人工智能的本質區(qū)別。

在顧明遠教授看來,教師首先是角色設計者,幫助學生設計學習計劃、學習方案;其次,教師是指導者,指導學生收集正確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三是幫助者,不光是學習,在其他方面,教師也能給予學生幫助。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技術手段,能大大地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可以協(xié)助教師完成學業(yè)授課、資訊收集、作業(yè)批改等程序化工作;而教師則可以將重心放在學生的方向培養(yǎng)、學習方案設計等領域,成為學生素養(yǎng)培育的塑造者,以及精神世界的靈魂指引者。

發(fā)展國際教育是為了更好培養(yǎng)接班人

中國改革開放41年,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國際教育成為背后的重要推動力,通過與國際先進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學習,為我國培養(yǎng)了數(shù)量可觀的高水平技術、管理人才。

談及IEDU即國際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時,顧明遠教授認為,“理想的國際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擁有國際視野、了解多元文化、業(yè)務水平優(yōu)秀、懂得國際交往的高素質人才!彼瑫r指出,教育國際化不等于培養(yǎng)外國人,我們是要通過教育國際化來了解國際上的先進教育經驗,以推動國內的教育改革與教學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幾十年來,通過教育國際化,對我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速了我國與世界的融合步伐;另外,借助海歸人員從國外汲取的先進知識與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經濟的活躍發(fā)展。因此,顧明遠教授警示我們,一定要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并培養(yǎng)能適應多元文化的人才。

不過,發(fā)展國際教育需要雄厚的資源支撐,如高昂的學費、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先進的配套設施等,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定只能由少數(shù)人才能享受國際教育。但借助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國際教育的成本,同時可以讓優(yōu)質教學資源實現(xiàn)共享,讓更多人獲得接觸國際教育、參與國際教育學習的機會,整體提升國民素質,滿足我國產業(yè)升級換擋過程中對大量人才的需求。

堅定目標,警惕不和諧聲音

任何新事物的發(fā)展,都會受到質疑,甚至出現(xiàn)以假亂真的情況。

人工智能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但技術一直處于不斷摸索狀態(tài),直至2015年前后,隨著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深層次技術的應用,AI才真正走向落地。

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幾十年里,各種假AI層出不窮,甚至充當騙術,一度影響了人們對AI的信心。同樣的,經過3次發(fā)展熱潮,人工智能終于迎來了落地的曙光,目前正處于理論向實踐轉換的過渡期,人工智能應該如何賦能教育也還在積極探索之中。

在這個摸索驗證的過渡期,市面上不可避免出現(xiàn)蹭人工智能熱度的現(xiàn)象。顧明遠教授認為,我們必須要明確人工智能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人才的技術手段這一目標;對那些以新科技信息化名義搞教育的機構,則要評估他們是否是真正為教育服務、是否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還需要經歷由點到面的驗證與推廣過程,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定目標,將其應用于人才培養(yǎng),驅動教育革新,為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人類文明持續(xù)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聲明: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OFweek觀點?帽菊靖寮,務經書面授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翻譯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