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志愿填報:大廠神仙打架,考生付費圍觀
長大了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學子都會有“選清華還是選北大”的困擾,大多數學子的困擾是如和在錄取平均分數線之上,選中一個“地位”較高的學校。
俗話說,高考是“七分考,三分報”,既要考得好,也要報的好才能上好大學,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因此學生、家長視志愿填報為人生大事,付費咨詢志愿填報的意愿較高。對于教育機構、互聯網大廠和網紅名師來說,用戶需求旺盛、付費意愿較高,高考志愿填報儼然一樁熱門生意。
今年各省高考分數線一一公布后,提供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互聯網企業(yè)、教育機構以及網紅名師立即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一場沒有硝煙的志愿填報戰(zhàn)爭正式開啟。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填報焦慮催生億級市場
時代不同,學子們的出路多了,可以考普高也可以考職高,但無論選擇哪一條學業(yè)道路,都需要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一個好的專業(yè)。出路多是好事但家長們總擔心選不到好的學校,擔心落榜等等,這是家長們焦慮的源頭。
據了解,2014年開始國內各省陸續(xù)開始高考改革試點,2022年實行新高考政策以及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已有14個之多。新高考考試內容和科目改變了,錄取批次也改變了,志愿填報變得更復雜。
在傳統的高考模式下填報志愿,大約只能填報20多個志愿。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報志愿,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填報方式,選擇的志愿數量也不一樣。比如,有的地區(qū)采用“院校+專業(yè)”的模式,最高可填報40個左右的志愿,有的地方采取“專業(yè)+院!钡哪J,最高可填報90個以上的志愿。
在復雜的新高考填報志愿的背景下,越來越多打著AI、大數據等旗號,為學生、家長提供高考填報志愿服務的企業(yè)涌現。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現存高考志愿相關企業(yè)2791家,其中不乏知名的教育機構以及互聯網大廠旗下的品牌,而且絕大多數相關企業(yè)都成立于5年內。2021年,高考志愿相關企業(yè)全年新增788家,同比增長了45.93%。
與之相對應的現象是,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guī)模大幅度增長。艾媒咨詢發(fā)布分析報告稱,2021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guī)模達7.9億元,預計2023年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guī)模達9.5億元。
毫無疑問,高考志愿與個人前程深度綁定,學生和家長視填報志愿為“重中之重”,甘愿為此付費,催生了億級志愿填報服務市場。而嗅覺敏銳的資本們則不予余力的推出AI高考志愿填報助手,試圖分得一杯羹,夯實自身行業(yè)地位。
那么,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構成的AI高考志愿填報助手真的有用嗎?另外,這么多高考志愿服務平臺哪個更靠譜?
BAT入局,神仙打架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成熟應用于各行各業(yè),AI志愿填報市場逐漸“熱鬧”起來,騰訊、網易、百度等大廠紛紛開始“試水”AI志愿填報服務。
目前,市面上的AI高考志愿規(guī)劃服務都對外宣傳,依托獨家算法及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報考決策依據,但服務價值有待檢驗。從業(yè)務來看,有的大廠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務,有的大廠提供基于高科技的數據服務,也有的大廠回歸專業(yè)人士諫言服務。
百度是最早入局高考志愿報考服務的大廠,布局已經比較全面。其推出了AI智能估分、AI高考檔案、AI志愿助手、AI對比分析等多個智能報考服務,在高考志愿報考服務市場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服務經驗。
近期,百度發(fā)布“用AI助考”計劃,通過結合AI核心技術提升高考全周期服務能力。據悉,此次百度高考服務生態(tài)升級包括:發(fā)布首個高考數字人助理度曉曉,聯合華為、vivo、攜程等企業(yè)成立“高考護航聯盟”,并聯合中國教育在線發(fā)布了《百度熱搜2022高考大數據》。
騰訊基于完整的算法+大數據打造“新高考通”小程序,海量的用戶數據疊加完整的AI算法,可為考生提供科學的報考依據,以及更加智能和個性化的高考服務。
據了解,騰訊新高考通基于KNN+LM算法自主研究出一套人工智能學習算法,機器通過分析歷年來的學校數據以及監(jiān)控報考熱度,為用戶提供相對科學的“排名轉換表”,提高了匹配準確度,讓考生填報志愿更有數據支撐。
阿里巴巴旗下智能搜索APP夸克同樣對高考志愿填報市場虎視眈眈,不只推出智能選志愿功能,還上線“同分去向”搜索功能集結知名專家和學霸們,免費為準大學生們提供報志愿指導。
今年夸克聯合部分高校、中國教育在線以及張雪峰等專家,以免費直播的方式為千萬考生提供最新的政策解讀和志愿填報技巧,還有晨霧、何運晨、蒲熠星等知名專家和學霸化身夸克高考志愿官,在線分享報考志愿策略。
要知道,我國地大物博各個省份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考生想要短時間內了解多家高校的錄取情況以及學校環(huán)境、學費等并不容易,而且還要在諸多專業(yè)中選擇自己喜歡、適合又有前景的熱門專業(yè)難上加難,網絡上不乏考生吐槽“報考比考試難”。
在此情境下,互聯網大廠依據人工智能、大數據為考生提供報考指導,確實省事。百度的高考服務矩陣、騰訊的人工智能學習算法、阿里的專家團隊指導,各個互聯網大廠都想運用不同的方式為考生指明一條光明大道。
大廠意欲何為?
高考填報志愿一年一次,服務對象在改變,學校和考生的需求也在變化,對平臺的數據、技術、運營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開展AI高考志愿填報業(yè)務無疑是對互聯網企業(yè)的一次耗時、耗力的綜合實力考驗。
另外,高考志愿填報并不是高頻需求,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大廠相繼押注高考志愿填報意欲何為?
首先,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本質是搜索服務,簡單來說是將高校歷年的錄取要求、專業(yè)、分數線等信息打包,集合成一個數據庫供用戶篩選。這對于本身就做搜索服務的百度和夸克來說并不難,甚至可以說是順水推舟。
另外,搜索引擎之間的較量從“流量爭奪”、“內容爭奪”轉向技術、服務、內容于一體的生態(tài)實力之爭,大廠正在向更垂直領域滲透,如醫(yī)療、教育還有衣、食、住、行各個領域,高考服務也成為了互聯網大廠的“角逐地”。
其次,互聯網企業(yè)布局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是為了吸引用戶、留住用戶,占領年輕用戶心智,掌握流量入口。當代網絡用戶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第一時間會想到通過網絡搜索尋找答案,因此搜索引擎是用戶主動獲取信息的第一入口,是互聯網企業(yè)的必爭之地。
對于互聯網企業(yè)來說,布局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是搶奪Z世代年輕用戶的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大互聯網企業(yè)也逐步意識到Z世代強勁的消費能力及需求變化,繼而紛紛從產品、服務、營銷等層面吸引Z世代用戶的注意力,高考志愿報考服務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
再有,數字化、智能化被認為是提升平臺服務效率的最佳手段,各行各業(y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而高考填報志愿熱度居高不下并且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儼然互聯網企業(yè)展示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數據服務能力的舞臺。
微信指數顯示,5月中旬以來,“高考志愿”的搜索指數便有明顯增加,并在6月23日達到頂峰;2022年高考期間,知乎“高考志愿”相關類目下的問題總數達767萬,相關檢索詞搜索量為1.97億次,內容瀏覽量為25.2 億次。
此外,由于考生和家長具有較高的付費意愿,大大提高了AI高考志愿填報的商業(yè)價值,而且AI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可順延至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培訓等領域,這些市場均有巨大的付費潛力,嗅覺敏銳互聯網大廠自然不愿放棄這一塊蛋糕。
互聯網大廠內容服務和技術應用的延伸,帶火了AI高考志愿填報行業(yè),但由于AI算法具有不確定性,而高考志愿填報又至關重要,很多用戶即想體驗AI高考志愿填報,又害怕AI算法不靠譜,因而AI高考志愿填報市場增速不穩(wěn)定。
機會和風險并存
高考志愿填報億級市場背后,亂象叢生。曾有媒體爆料,“高考志愿規(guī)劃師”證書是虛假證書、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機構沒有教育資質、咨詢收費動輒幾萬元、“AI志愿填報”只能作為參考、高考志愿規(guī)劃師沒有門檻……
面對行業(yè)亂象,教育部官網曾發(fā)布預警:“強調沒有與任何招生考試機構、高校與社會機構或個人開展高考志愿填報指導的合作,切勿輕信所謂的“天價”志愿填報指導服務!备呖继顖笾驹甘袌霰O(jiān)管趨嚴,留給大廠們收割流量的時間不多了。
一方面,AI志愿填報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收費標準不統一、效果難以保證,猶如雞肋“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大廠需要繼續(xù)升級產品、優(yōu)化服務,同時制定合格的收費標準,才能讓AI志愿填報服務從參考工具變成價值更高的決策工具。
另一方面,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不僅要分析高考分數和錄取分數線,還需要考慮考生意愿、社會輿論、招生政策等等因素,因此高度依賴AI填報志愿服務工具報考志愿本身就十分冒險。
對于互聯網大廠來說,AI志愿填報服務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機遇是一年一度的高考熱度,可以為互聯網大廠帶來自然流量,風險來自監(jiān)管和用戶質疑,社會并不看好AI志愿填報服務,這十分考驗互聯網大廠的運營能力。
綜上所述,每一個風口都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AI高考志愿填報市場此刻的火爆無論是虛火還是真火,互聯網大廠都愿意試一試,進而出現了“神仙打架”的局面。AI高考志愿填報市場誰主沉浮?靜待時間去檢驗。
原文標題 : AI高考志愿填報:大廠神仙打架,考生付費圍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推薦專題
- 1 UALink規(guī)范發(fā)布:挑戰(zhàn)英偉達AI統治的開始
- 2 北電數智主辦酒仙橋論壇,探索AI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徑
- 3 降薪、加班、裁員三重暴擊,“AI四小龍”已折戟兩家
- 4 “AI寒武紀”爆發(fā)至今,五類新物種登上歷史舞臺
- 5 國產智駕迎戰(zhàn)特斯拉FSD,AI含量差幾何?
- 6 光計算迎來商業(yè)化突破,但落地仍需時間
- 7 東陽光:2024年扭虧、一季度凈利大增,液冷疊加具身智能打開成長空間
- 8 地平線自動駕駛方案解讀
- 9 封殺AI“照騙”,“淘寶們”終于不忍了?
- 10 優(yōu)必選:營收大增主靠小件,虧損繼續(xù)又逢關稅,能否乘機器人東風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