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人工情報分析能力不敵AI,攝星智能打造超強軍事指揮“大腦”

2020-08-03 09:46
億歐網
關注

縱觀人類戰(zhàn)爭史,前沿科技往往首先應用于軍事領域。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未來的軍事戰(zhàn)爭也在強烈呼喚AI與軍事深度融合。

201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發(fā)的“阿爾法”人工智能軟件,在模擬空戰(zhàn)中操控三代機擊敗了由退役空軍上校駕駛的戰(zhàn)機?梢灶A見,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戰(zhàn)爭的核心武器。

近幾年,中國意識到人工智能的戰(zhàn)略地位,并注重新興科技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在此背景下,南京攝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攝星智能”)于2018年9月成立。自成立以來,攝星智能便專注在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防務領域的應用,將最先進的算法模型與國防場景深度融合。

此前,人工智能在安防、零售、金融等民用市場相繼應用落地,但遲遲沒看到人工智能在軍事場景的成熟案例。攝星智能如何敲開了軍事領域的大門?軍事場景與民用場景存在哪些不同?近日,億歐科創(chuàng)采訪了攝星智能VP張亞琦,與其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打破壁壘,專注防務領域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各具優(yōu)勢:美國在底層技術方面更具優(yōu)勢,中國在應用落地方面更勝一籌。尤其在民用市場,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更是風生水起。反觀軍事領域,人工智能落地卻止步不前。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軍事領域相對封閉,AI科技公司很難進入該領域。看似高冷的“軍事領域”實則非常期待人工智能技術的到來,奈何存在諸多障礙。

攝星智能VP張亞琦告訴億歐科創(chuàng):“以往軍事機關想引進新興技術時,多是以項目為先導?萍脊緯鶕枨筇峁┓⻊眨Y果往往不盡人意。”

可以看出,軍事市場與民用市場之間存在著厚厚的壁壘!氨趬尽毙纬捎袃纱笤颍浩湟,軍事領域相對特殊,科技企業(yè)無法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其二,軍用市場與民用市場存在差別,科技企業(yè)的算法模型難以滿足軍事用戶需求。

為了打破軍事市場與民用市場的壁壘,攝星智能創(chuàng)始人兼CEO楊理想放棄了軍工單位的工作,成立了攝星智能。不過,現(xiàn)實卻潑了楊理想一盆冷水。

2018年正是人工智能市場泡沫破裂的時候,楊理想根本找不到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無奈之下,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子,與曾經的同事組建了技術團隊。此外,攝星智能積極引進成熟的技術人才,公司的技術人員大多來自BAT、網易、MSRA 等一線互聯(lián)網公司,擁有多年 AI 產品落地開發(fā)經驗。

楊理想主動跳出體制,并積極引進技術人員,這種做法讓軍民市場的壁壘逐漸消除。同時,基于自身對軍事行業(yè)的深刻理解,攝星智能決定以“軍事作戰(zhàn)指揮”為核心,不斷開發(fā)核心產品。

經過兩年的積累,攝星智能自主研發(fā)了防務領域的專用算法,并在2020年相繼發(fā)布了“星智”算法平臺和“星河”軍事知識圖譜。其中“星智”算法平臺更是解決了當前軍事智能應用國產自主開發(fā)環(huán)境缺失、基礎算法模型重復開發(fā)、專用算法模型庫空白等問題。

現(xiàn)階段,攝星智能推出的算法平臺讓軍事指揮系統(tǒng) “能聽會看”。但是,攝星智能的目標是打造軍事指揮官的“大腦”。為了讓機器主動思考,攝星智能還會準備哪些秘密武器?

1  2  3  下一頁>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lián)系我們。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