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BAT爸爸也要親自下海,互聯網造車終于動真格了!

2020-12-17 08:56
汽車大事記
關注

等不及了,BAT爸爸也要親自下海了。

近日,據外媒報道,三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正在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并已與吉利汽車 、廣汽集團和一汽集團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談判,或組建一家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企業(yè),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受消息影響,周二收盤,百度股價大漲13.83%,報185.5美元,刷新2019年4月份以來新高,市值重回600億美元,達到632億美元。

作為資本巨頭和網絡科技巨頭,此前BATM都只是默默在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方面低調發(fā)力,又或者是作為造車新勢力的資本爸爸站在背后撐腰暗暗角力。

本以為科技巨頭只是想借著資本的力量站在車企背后圈錢于無形,沒想到終于也要走到親自入局搶占終端汽車用戶這一步。

但是作為互聯網科技巨頭,在這場下海造車的戰(zhàn)斗中,百度真的就是為了終端市場嗎?抑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呢?最終又將與誰結成聯盟?

對于網絡傳聞,三家被點名的整車企業(yè)中,一汽表示“沒有聽說”,吉利則說不熟悉此事,唯獨廣汽方面多說了幾個字,廣汽向媒體表示,它與百度有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任何進一步的合作有待討論。

而本次造車傳聞的主人公百度則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

畢竟如今尚未達成任何協議,相關方的知情人自然是少之又少,即使是知道也不可能把八字沒有一撇的事往外說。但是百度方面的“不作評論”則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該事項的可能性。

而在此之前,基于AI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fā)應用,百度從幾年前開始就與多家車企達成戰(zhàn)略合作關系,而吉利、一汽、廣汽也不例外。

2017年7月,百度與一汽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就“汽車+互聯網”的合作模式展開進一步探索。2018年11月,李彥宏和一汽徐留平同臺宣布將量產中國首批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2019年9月,百度與一汽紅旗合作推出紅旗EVRobotaxi,如今已在包括長沙、北京街頭面向公眾開放。

而在2019年7月的AI開發(fā)者大會上,吉利李書福和李彥宏則共同宣布,百度與吉利控股將就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家居、電子商務等AI技術在汽車、出行領域應用展開全面戰(zhàn)略合作,共同研究、探索“最強汽車+最強 AI”。

本月上旬,廣汽集團則與百度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資源互補、技術互補等有效合作方式,共同進行智能駕駛、智能車聯、數字化營銷方面相關技術及產業(yè)的開拓,共同為自動駕駛與移動出行、智能網聯和智慧交通領域提供全面、系統、可靠的解決方案。

百度近年來雖然未親自涉足造車,但是與整車企業(yè)的合作是接連不斷。

針對造車這件事,李彥宏在2018年接受新京報采訪時曾表示:“我們不會自己去開生產線、設計發(fā)動機、研究流體力學或是工業(yè)設計,我們只做我們最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并且開放出來,和所有對無人車有興趣、有想法、有能力的企業(yè)一起來做。”

簡而言之:“不造車”。

但是面對滿屏的莆田廣告,李彥宏都能臉不紅心不跳地說出:“算法應了解受眾的高級目標”,李彥宏又有什么打臉的話說不出來的呢?

而且基于Baidu Apollo自動駕駛技術的日臻成熟,百度為了展現更優(yōu)越的科技,開發(fā)出屬于自身的品牌也不是不可能。而在開發(fā)自有品牌的同時,或許也意味著百度在對其他車企的技術開放上會有所保留。

說完是不是,再問為什么。

那到底是誰刺激到了Robin哥,讓原本老實做技術的百度也要親自上場打仗呢?

目前看來或與此前上汽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聯合打造全新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有關。

雖然在這場結盟當中,阿里的18%股權未占據發(fā)展的主導話語權,但是阿里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必將成為這種新商業(yè)價值模式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個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系統算法方面,估計也會以阿里為主導。

而且,從“重新定義商業(yè)價值模式”濃濃互聯網味道的概念,可以察覺一二,雖然阿里不做資本大頭,但是在產品研發(fā)和品牌定位上,仍然具有一定話語權。

而百度雖然與各大車企均有戰(zhàn)略合作關系,但是仍然缺乏一個能自作主張的實體產品。

同樣是以軟件技術見長的特斯拉,雖然造車工藝慘遭唾棄,又是系統失控,又是座椅松脫,飾板脫落,但是并不影響這個“軟件公司”倚仗軟件技術瘋狂割韭菜,一個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就賣8000美元。畢竟技術進步是無價的,粉絲們咬咬牙還是會選擇埋單。

而百度雖然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進入試運行的成熟階段,但是在整車消費終端,仍然缺乏一個冠以百度名號的產品去向消費者收割軟件紅利。

另一方面,雖然新技術可以在戰(zhàn)略合作方的產品上投入試用,但是戰(zhàn)略合作方畢竟還是基于供應關系的它者,出于對技術成本的考慮,戰(zhàn)略合作方未必會愿意將多數高成本并且是未經市場驗證的技術投入到旗下產品。

因此,擁有一款占據主導話語權的實車產品對于百度的技術推廣和升級是相當必要的。

所以,百度這次入局一方面有阿里的刺激因素,要緊跟腳步入局為未來的較量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為自身的軟件升級以及未來可能實現的軟件經濟打下基礎。

目前,百度只是與吉利 、廣汽、一汽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談判,但是具體誰將成為最后的盟友呢?尚無定數。

最終百度會選誰,還要看百度到底需要什么,以及誰又更需要百度。

今天,廣汽集團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石墨烯電池研發(fā)工作在持續(xù)進行中,預計今年底將此項技術走向實車量產測試。如果百度選擇廣汽,未來在產品動力方面或許能占得先機。

但是從廣汽自身考慮,廣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獨立電動汽車品牌埃安;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廣汽新能源官方表示,ADiGO3.0自動駕駛(有條件的)系統已經可以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從這兩點考慮,廣汽與百度合作的意愿或許并不強烈。

而吉利方面,10月份,吉利的換電技術平臺及車型架構平臺已經正式落地,11月下旬,吉利科技又與重慶高速簽署合作協議準備布局換電產業(yè);自動駕駛方面,吉利也已經擁有了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浩瀚”架構,相關車型2022年將在結構道路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顯然,吉利在技術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并不強。

三者之中,唯獨一汽還沒有獨立的電動汽車品牌,以及動力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電動汽車相關業(yè)務板塊。

百度如果選擇與一汽合作,對一汽的電動化或大有裨益。

而且,前兩位電動汽車技術已經漸入佳境的意向伙伴,顯然不會太愿意做百度的汽車代工廠。而為了豐富集團的自主產品矩陣,相信一汽不會太介意這種的合作。

至此,李彥宏的造車宏圖,算是擦出了互聯網大佬們入局造車的一點點火花。但是未來,百度是將要成為出眾的攪局者,燃起一波互聯網造車的熱浪,還是終將泯然眾人,還有待更多真相來揭曉。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