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群體測溫與個體測溫并行,智能測溫設備化身疫情防控尖兵

目前,人們出入小區(qū)、進出地鐵站、進入辦公大樓等,都需要配合相應的管理者完成體溫檢測工作。只有身體健康、體溫無異常人員,才可以進入一些公眾場所。在進行體溫檢測時候,往往借助手持測溫槍、智能全自動紅外測溫儀等設備。

整體來看,目前所需測溫的對象分為人群測溫和個體測溫。在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一個人一個人的去檢測的耗時較長、速度較慢且所需人手較多,這往往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而利用AI人臉識別和紅外線技術進行無接觸性集體測溫后,不僅測溫所需時間縮短、通關效率大大提升,而且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檢測者與被檢測者雙方的人身安全。

眼下,一些高科技無無接觸性集體測溫系統(tǒng)及設備已投入應用。2020年2月,由中電科38所博微太赫茲公司耗時僅7天研發(fā)的“全過程無接觸測溫安檢一體機”在上海地鐵正式啟用。

據了解,無接觸測溫一體化智能安檢系統(tǒng)以太赫茲人體安檢儀為核心,將紅外測溫設備與太赫茲人體安檢儀相結合,僅需被檢人員正常步行通過安檢區(qū)域,即可在無需停留的情況下,完成測溫及安檢,實現(xiàn)了“全過程無接觸”,這可以較好地適應地鐵等人流密集場所的測溫需求。

此外,人臉識別測溫儀的出現(xiàn),也為人體溫度測量帶來了一種快捷、安全、準確的新方式。綜合來看,將可見光人臉識別技術與熱成像精確測溫技術相結合后,人臉識別精準測溫儀可以自動排除干擾人體測溫的因素,只針對人臉額部測溫。與此同時,人臉識別測溫儀可以實時將溫度疊加顯示在真彩人臉影像上,做到人臉和溫度即時可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類測溫設備外,AI體溫預警系統(tǒng)也提醒民眾注意自身的溫度變化,及時去相關醫(yī)療結構檢查身體狀況,以做好疾病的防控事宜。截至目前,一些企業(yè)也推出了自家的AI體溫預警系統(tǒng),英飛拓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自身在圖像識別上的優(yōu)勢,英飛拓在傳統(tǒng)熱成像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推出了AI體溫預警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快速檢測人臉,然后針對只針對人臉測溫規(guī)避了對其他熱體(如手機、充電寶、暖手寶等)測溫引起誤報的可能。

在社區(qū)疫情防控工作處于關鍵階段之時,綜合利用各種測溫儀器和數(shù)據共享系統(tǒng)和統(tǒng)一化信息管理云平臺勢在必行;诮y(tǒng)一的管理云平臺,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疫情防控工作的整體推進狀況,以盡早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理和分析,使相關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在此過程中,云計算、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所起到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視。其中,人工智能與數(shù)據是分不開的,在疫情的預測、監(jiān)控以及決策評估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其所具備的價值值得深入挖掘。

毋庸置疑,各類手持式紅外測溫儀靈巧、便攜,成為了社區(qū)工作者的好幫手。大家在出入社區(qū)時,要自覺接受檢查,為社區(qū)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在進行體溫檢測時,人與人如果能夠多一些尊重與理解,那就會使雙方都收獲一種愉悅與感動。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